本報訊(記者張敬源)近年來,龍井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構建“社會治理+政治引領+法治保障+民族融合”四維聯動體系,通過系統推進平安建設現代化,探索形成了邊疆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的有效路徑。
今年2月,梨園街道居民通過“梨小二”反映其鄰居家飼養的延邊黃牛因不明原因死亡,害怕引發疫病問題。“梨小二”受理后,第一時間派出網格員,成功說服其鄰居將死牛交給執法人員,隨后由執法人員對死牛完成無害化掩埋處理。
這是龍井市探索完善“家門口”信訪服務體系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龍井市建立了以信訪局為樞紐,向街道、社區輻射的矛盾源頭化解示范陣地,依托“梨小二”打造了“群眾點單、街道派單、社區接單、部門領單”網上閉環管理服務新模式。
“我們充分發揮街道信訪工作聯席會議機制作用,做實多部門聯動、高水平運轉、實體化運行,在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的同時,最大程度減少群眾等待時間,有效提升矛盾糾紛源頭化解能力。”信訪局副局長雒佳說。
龍井市組織20余名縣級領導干部下沉一線解決民生難題,推動全市矛盾糾紛化解率提升至98%。創新“星級網格員”“平安美團”“平安環衛”等群防群治機制,依托全市104個綜治中心及“海蘭江e站”綜治民聲平臺,實現群眾訴求“碼上辦”,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組建1900人“雙語義務服務縱隊”,對重點人群開展“敲門行動”,建立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調聯動”機制,年均化解矛盾糾紛1180件,連續兩年被《長安》雜志推廣。
同時,龍井市還將平安建設納入黨委“一把手”工程,建立由市委書記、市長牽頭負責,市委政法委統籌協調,70個成員單位協同聯動的工作格局。聚焦“化解矛盾風險、維護社會穩定”專項治理,通過織密風險防控網絡、貫通法治實施路徑、拓寬服務群眾渠道三維“靶向”發力,推動社會治理模式從“被動應對”向“主動治理”轉變、從“單一管控”向“多元共治”升級,為全市發展筑牢安全屏障。
法治保障為營商環境保駕護航。全市堅持“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理念,開展平安企業創建行動,建設景區法治文化長廊,年均組織普法活動110場次。常態化推進掃黑除惡斗爭,建立“九類案件”聯查機制,整改行業亂象20余個,清收挽損8.1億元;開展成品油、煙草市場專項整治,督促企業補繳稅金445萬元,查獲涉案貨值500余萬元。嚴格執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備案制度,為重大項目建設提供法治保障,龍井市獲評全省縣(市、區)級法治化營商環境滿意度第一名。
民族融合繪就團結畫卷。龍井市在平安邊境中創建的“3334”矛盾調處模式和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防控體系實現142.5公里邊境線連續多年“零發案”。組建雙語調解小分隊,開展“學民俗、學語言、學文化”系列活動,設立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站,年均舉辦警民聯誼活動40余場,增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行雙語法官巡回審判、雙語導訴服務等舉措,保障各族群眾平等享受法治服務。平安邊境建設經驗被有關部門向全國推廣。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