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高源)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保持良好,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上半年,白山市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交出一份滿意答卷。
市中心區環境空氣優良天數比率98.9%,同比提升3.3個百分點,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6%,位居全省第一;PM2.5濃度均值為25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7.4%。全市22個國省控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三類水質,優良水體比例為100%,9處在用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
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該市加強對重點難點問題的督查督辦,對環保督察問題整改和信訪案件辦理情況開展復查復核,通過新聞媒體公開舉報電話,受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持續加大問題排查起底力度,嚴肅查處生態環境領域各類違法違規行為,推動存量問題有效整改,增量問題有效遏制。兩輪環保督察整改任務共135項,完成整改127項,交辦信訪案件1540件,已辦結1539件。
堅持主動服務,全力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白山市生態環境局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深化“一網通辦”,健全環評審批分級管理體系,持續優化環評審批服務。對185個重大項目進行跟蹤服務,對重大基礎設施、民生工程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助力項目快速落地。全面規范涉企行政檢查行為,落實生態環境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制度,加強非現場檢查手段運用,全面優化營商環境。全系統新謀劃生態環境領域項目42個,總投資82.58億元;爭取中央環保專項資金4.5億元,支持項目4個,總投資6.56億元。
堅持保護優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該市加強春節和元宵節期間燃放煙花爆竹管控,強化燃煤鍋爐排污行為監管,路檢柴油貨車500余臺,推動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標識發放,持續抓好秸稈禁燒管控。落實水環境質量鞏固提升11項具體措施,加強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全市排查錄入系統入河排污口1418個。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管控)率達到55.2%。強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模化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為100%。加強“兩考”期間環境噪聲污染監督管理,為廣大考生營造了安靜舒適的學習、考試和生活環境。完成全市6家10萬噸正規大宗工業固廢堆存場排查,組織開展了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評估。
堅持底線思維,堅決守牢生態環境安全底線。白山市生態環境局編制《白山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流程及流程釋義》,更新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隊成員、環境應急設備和環境應急物資。開展“清河行動”及汛前污染隱患排查,加強城鎮污水處理廠、工業企業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監管。深化與市河長辦協作,構建常態化聯合監管機制。開展臭氧污染防治、露天物料堆場排查、機動車排放領域第三方機構專項整治等行動,查處環境違法案件19起。加強節假日及敏感時期環境監管,從嚴落實生態環境領域安全生產責任,全面排查整治各類環境風險隱患,發現并整改問題20項。
堅持深化改革,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水平。印發生態環境領域項目管理規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審批程序規定,進一步提升項目建設和管理能力,提高行政審批效率和服務水平。組織4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評估。指導59家企業完成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工作,幫助1戶企業完成環境信用修復。實施臭氧源解析和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項目。采取“1+6+N”模式,建立“市縣統籌、聯合開展”的地區性污染源監測體系。舉辦生物多樣性日、“六五”環境日、低碳日等主題宣傳和環保設施開放活動,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組建縣(市、區)“綠動吉林”生態環境志愿服務隊伍。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