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濤低語,輝南的山嶺間,藏著一個不起眼的單位——輝南縣輝南鎮林業站。幾間辦公室,數名工作人員,體量雖小,能量卻大。他們像一群不知疲倦的“點金手”,用“政策、信息、技術”這三把看似尋常的鑰匙,悄然打開了沉睡山林的財富密碼,讓綠水青山在林農的笑靨里,化作了真金白銀。
站在永興村的山崗上,張仲彬粗糙的手掌撫過一株株挺拔的紅松幼苗。幾年前,這里還是讓他“守著發愁”的荒山薄嶺。“林業站的小伙子們,一趟趟跑,把省里扶持紅松產業的政策掰開了、揉碎了講。”老張回憶道,眼神里閃著光。
政策好,還得路子對。林業站想了個巧招:動員村民把零散林地“拼”進村集體的大塊地里。2017年,一場規模栽植在永興村鋪開,2700多畝紅松果林扎下了根。
林業站的技術員指著蔥郁的林子說,“到2028年,這1200畝進了盛果期,1棵樹結20個果,1個果賣5元,10棵樹1年就是1000元!這漫山遍野,不就是個‘綠色銀行’?”老張咧嘴笑了,皺紋里都漾著希望:“以前看山是愁,如今看山就是‘錢袋子’。”
永興村的西北方向,復興村的溝塘里,林蛙養殖戶何昀峻穿著水靴,小心翼翼地在林蛙養殖池邊巡視。“城里人現在就好這口‘綠色’!”他說,這生意能做起來,多虧了林業站牽的“信息線”。
林業站瞄準了城市餐桌對生態食材的渴求,為復興村和高升村兩個生態好的村子“量身定做”了林蛙養殖規劃。建微信群,養殖戶的疑問隨時有人答;市場行情、銷售信息,第一時間“滴灌”到手機里。最關鍵的,是他們真能“搭橋”。“就是林業站幫咱對接上了加工廠,”何昀峻指著打包好的林蛙干,“今年這林蛙干供不應求,算下來,一畝地能多賺好幾千元!”378畝蛙塘,成了名副其實的“聚寶盆”,環境好、品質高、銷路暢,生態經濟的活水汩汩流淌。
走進長安村后山,花的甜香混著泥土的芬芳撲面而來。養蜂大戶譚天增正和林業站“科技服務隊”的隊員查看蜂箱。“這片林子選得好。”隊員指著四周茂密的闊葉林,“花源足、花期長,離水近,蜜蜂也舒坦。”今年4月,服務隊幫他們精心挑選的“風水寶地”,100多箱蜜蜂在此安家,日產蜂蜜輕松過百斤。
過去,譚天增他們是“單打獨斗”,技術靠摸索,銷路靠運氣。林業站的服務隊來了,帶來了科學的養殖方法,更帶來了“抱團取暖”的合作社理念。定期培訓、經驗分享,技術的“甘霖”讓零星的“甜蜜”匯成了產業。如今,全鎮6戶蜂農,300箱蜜蜂,年產值穩穩突破20萬元,還帶起了就業。
政策引路、信息搭橋、技術賦能,小站“三招”點活萬頃林海。當紅松挺立、林蛙歡躍、蜂蜜流淌,沉睡的綠色寶藏被逐一喚醒。這方小小的驛站,正源源不斷地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未來,隨著林藥萌發、菌菇破土,這片綠水青山蘊藏的“金色”潛能,必將書寫出更為精彩的篇章。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吳林錫 本報記者 陳沫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