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賚縣擁有水稻155.9萬畝,是我省水稻種植面積、產量第一大縣。
鎮賚縣大河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是鎮賚水稻種植大戶,目前稻田生機勃勃。圖為公司員工正在用無人機噴灑葉面肥。 (本欄圖片均由鎮賚縣委宣傳部提供)
位于我省西部嫩江與洮兒河沖積平原上的鎮賚縣,曾是一片讓人心生嘆息的土地,曾被判定為“不適宜耕種”的鹽堿荒灘,如今卻迎來了驚人的蛻變——水稻種植面積達155.9萬畝,年產20.6億斤優質大米。昔日的不毛之地已成為滋養一方的“黃金糧倉”,更成為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鹽堿灘上長出了“金疙瘩”,這是一個逆襲的動人故事。
從“低產洼地”到“高產糧倉”的華麗轉身
鎮賚縣的逆襲,是一個“從貧瘠到豐饒”華麗轉身的生動注腳。作為嫩江、洮兒河、呼爾達河、二龍濤河“一江三河”的交匯地,這里年均過境水量達219億立方米,相當于5個太湖的水量,曾因水利設施匱乏,70%的耕地“望水興嘆”,有效灌溉面積不足30萬畝。2010年后,國家“河湖連通”工程的落地,為這場蛻變按下了啟動鍵。
鎮賚縣以嫩江為“心臟”,用32條輸水渠道編織成“動脈”,靠9座提水泵站搭建起“關節”,歷時8年投入數十億元,構建起江河互濟的大水網。工程完成后,全縣水域面積從9.52萬公頃增至10.13萬公頃,濕地恢復至20萬公頃。在建平五家子泵站,30米寬的輸水渠道如銀色巨龍,將嫩江水引入4000余公頃鹽堿地。種糧大戶劉清潔算過一筆賬:“過去用柴油機抽水,每畝成本120元,現在引江水灌溉,每畝只要90元?!标P鍵是生態效益——江水持續洗鹽壓堿,讓土壤pH值從9.3降至7.7,有機質含量穩步提升,曾經板結的鹽堿地逐漸變得疏松肥沃。水的問題解決后,如何在重度鹽堿地上種出高產水稻,成為新的挑戰。鎮賚縣與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三代科研專家聯手,展開了一場持續十余年的科技攻堅戰。英臺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任志國是這場戰役的“前線指揮官”之一。2008年,他成立全縣首家農業合作社時,面對的是“種一坡收一車”的窘境。為突破困境,他主動對接省農科院,邀請專家團隊入駐大屯鎮。
科研團隊帶來了“組合拳”:通過土壤結構改良技術提升保水保肥能力,施用“生物菌肥”增加有益微生物,改善土壤微環境;培育耐鹽堿品種,如“吉粳816”,不僅抗逆性強,還自帶天然稻香,口感軟糯;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模式,讓河蟹在稻田中捕食害蟲、排泄肥料,實現“一水兩用一季雙收”。2024年,英臺合作社的稻漁種養面積不斷擴大,河蟹產量連年增長,水稻公頃產量最高突破10噸,昔日的“低產洼地”變成了“高產糧倉”。莫莫格蒙古族鄉的孟慶江則用有機種植驗證了科技的力量。他種植的840畝稻田全部采用嫩江直引灌溉,種植的弱堿香稻因礦物質含量高、食味口感佳,在2019年全國綠色食品博覽會上斬獲金獎,每斤收購價達3.8元,較普通品種溢價27%。從“種不活”到“種得好”,科技讓鹽堿灘長出了希望。
從“靠天吃飯”到“智慧種田”的轉型
獨特的弱堿性土壤、充足的光照、較大的晝夜溫差,賦予鎮賚大米先天優勢,但傳統種植方式曾讓這些優勢難以充分釋放。如今,智慧農業的普及,讓當地水稻種植從“憑經驗”轉向“靠數據”,實現了從“會種田”到“慧種田”的跨越。
任志國的合作社是智慧農業的“試驗田”。在插秧環節,他引入單棵插秧和側深施肥技術,借助帶傳感器的插秧機,在插秧時將化肥精準施在稻苗根部5厘米處?!斑^去每公頃用種150公斤,現在只要75公斤,肥料利用率提高30%,產量還增加了?!比沃緡钢锕∩系闹悄芙K端說。
田間地頭分布著數十個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濕度、溫度、酸堿度和養分含量,數據通過無線網絡傳至云端,一旦超出閾值,手機就會收到預警?!耙郧翱垦劬?、用手摸,現在點開APP就知道哪塊地該澆水、哪塊地缺肥料,精準得很。”他興奮地說。在品種篩選上,任志國的合作社成了“試驗場”。他與省農科院合作,試種了近百個耐鹽堿、高產優質的水稻品種,記錄每個品種的株高、分蘗數、抗病性和口感,最終篩選出“吉粳816”“長白25”等6個最適配本地土壤的品種。“這些品種不僅抗鹽堿,還能利用弱堿性土壤的礦物質,種出的大米微量元素含量比普通大米高10%以上?!泵蠎c江的“夢香灣”米業則將智慧技術融入全產業鏈。灌溉用水經過智能監測設備過濾凈化,確保達到有機種植標準;無人機每周兩次巡檢稻田,高清攝像頭能識別早期病蟲害,配合生物防治技術,實現農藥零使用。在加工車間,自動化生產線從稻谷脫殼、碾米到包裝全程無人操作,電腦控制系統精準控制加工精度,保證每粒大米的碎米率不超過5%。孟慶江說:“過去人工加工,一天最多處理5噸稻谷,現在自動化生產線一天能加工50噸,品質還更穩定?!?/p>
智慧農業的推廣,讓鎮賚大米的品質有了“數字身份證”。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水稻的種植地塊、施肥記錄、加工時間,甚至能看到稻田的實時監控畫面。這種“透明化”種植模式,讓鎮賚大米在市場上贏得了信任,也為后續的品牌升級打下了堅實基礎。
從“賣原糧”到全產業鏈的價值躍升
北緯45度黃金水稻帶的饋贈,讓鎮賚大米天生帶著“好基因”。多年前,這里的農民卻守著優質稻谷“賺吆喝不賺錢”——稻谷多數以每斤1.5元的價格賣給糧商,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如今,通過品牌塑造與三產融合,鎮賚大米實現了從“賣稻谷”到“賣品牌”“賣體驗”的跨越,價值鏈不斷延伸。
品牌建設的突破口,始于孟慶江的“夢香灣”。2010年,他成立慶江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決心打造自己的品牌?!爱敃r村民都不理解,說‘大米還能賣出花兒來’?”孟慶江堅持有機種植,稻田里養著魚、蟹、鴨,形成“稻護漁、漁肥稻”的生態循環,除草除蟲全靠人工和生物制劑。2019年,“夢香灣”有機蟹田米在第三屆全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創新大賽上榮獲特等獎,一下子打開了銷路,每斤售價15元,是普通大米的3倍。
政府的推動讓品牌效應持續放大。鎮賚縣整合資源打造“鎮賚大米”區域公共品牌,實行“統一品牌、統一標識、統一包裝、統一質量標準”,抬高品牌使用門檻,不符合綠色標準的企業不得使用。同時,政府牽頭組織企業參加長春農博會、綠色食品博覽會,通過央視、電商平臺進行宣傳,讓“鎮賚大米,來自鹽堿地的饋贈”深入人心。市場監管部門搭建了大米質量追溯平臺,從育種、種植到加工、銷售全程可追溯,一旦發現假冒偽劣產品,立即下架追責,讓消費者買得放心。
產業鏈的延伸不止于品牌。建平鄉麗華家庭農場的毛印華算過一筆轉型賬:過去賣稻谷,每斤賺0.3元;現在加工成精米,每斤賺1元;開發成米糠油、米粉等產品,附加值再翻一番。他的兒媳張利在電商平臺開了直播間,一年銷售大米500多噸。
嘎什根鄉則走出了“農業+旅游”的新路。作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這里打造了“稻花鄉里”旅游景區,游客可以體驗插秧、收割,在稻田餐廳品嘗用新米做的米飯、米糕,還能參觀大米加工車間,親手包裝屬于自己的大米禮盒。嘎什根鄉黨委書記說:“旅游旺季每天能接待2000余名游客,帶動周邊農戶賣土特產、開農家樂,戶均年增收兩萬余元。”
如今,鎮賚縣大米產業已形成集種植、加工、銷售、旅游于一體的完整鏈條。2024年,全縣糧食總產值突破80億元,帶動2.3萬農戶戶均增收1.2萬元。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潘晟昱 本報記者 畢瑋琳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