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的四平。李坤 航拍
梨樹縣百萬畝綠色食品玉米標準化基地。李坤 航拍
塔子山體驗式教學——重走英雄路。 趙太公 攝
治理后的伊通河風光如畫。于金有 航拍
七月流火,沃野千里。
5年前那個盛夏,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首站來到四平,給正處于發展轉折期的四平人民以關懷、以信心、以航向。殷殷囑托,言猶在耳;感恩奮進,澎湃于行——從國家百萬畝玉米基地的“智慧田埂”,到塔子山下紅色教育基地的信仰傳承;從老工業基地的轉型蝶變,到生態廊道的綠意盎然……赴一場與總書記囑托的“五年之約”,四平以“黑土如墨”“金穗滿倉”“紅耀英城”“綠染山川”“藍圖鋪展”,繪出高質量發展與振興的“五彩答卷”。
黑土如墨——
破解“保護利用推廣密碼”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發芽”,是人們對黑土地的“初印象”。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到梨樹縣察看黑土層土質培養和玉米長勢,語重心長地說,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留給子孫后代。梨樹模式值得總結和推廣。
5年間,這片被總書記牽掛的黑土地正醞釀著新變革。擁有920萬畝黑土地的四平,打出了“立法保護、專項監督、科技會戰、示范推廣”等一系列組合拳。制定出臺《四平市黑土地保護條例》,開創了我國黑土地保護地級市立法先河。推廣黑土地保護利用新模式,獲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國家“梨樹模式”黑土地保護標準化示范區項目獲批……在黑土地保護利用推廣中,四平始終致力于出經驗、蹚路子、走在前、作表率。
7月的四平,一望無際的玉米經過雨水的澆灌更顯青翠茁壯。俯身捏起一把深色的泥土,濕潤的土粒在指縫間流淌出油潤的光澤?!斑@黑土地可是咱農民的命根子??!”在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玉米標準化基地,農技專家王貴滿劃開土層:40厘米厚的腐殖土中,蚯蚓穿行的孔道清晰可見。
在全國首創了以4種方式(秸稈覆蓋免耕種植、秸稈覆蓋條帶旋耕種植、秸稈覆蓋壟作種植、高留茬壟側栽培種植)為主的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模式基礎上,四平又探索將秸稈科學離田和糞肥堆漚還田、糞肥菌酶協同生態還田,融入“梨樹模式”,形成了更加節本增效的“4+3”新模式。“進化”后,“梨樹模式”煥發出新活力——秸稈還田如同給大地鋪上“金被”,菌酶協同技術讓土壤“吃上營養餐”?,F在的黑土地,越種越“滋潤”,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5年的地塊,遏制了黑土層“變薄”“變瘦”“變硬”趨勢,經過15年示范應用的保護性耕作基地,每平方米蚯蚓數量達到120余條,是常規壟作的6倍,四平耕地質量綜合等級3.76等,比全國平均高1個等級,比全省平均高0.7個等級。
如今,“梨樹模式”推廣成效怎么樣?通過探索構建“院士工作站+科技聯盟+科技小院+推廣站+示范戶”五位一體示范推廣體系,全市推廣保護性耕作面積622.9萬畝,基本實現了適宜地塊全覆蓋。梨樹縣已建設現代農業生產單元40個,雙遼市建設萬畝保護性耕作提檔升級示范區2個;在東北四省區建立試驗示范基地100個,輻射帶動面積達8000萬畝。微風中,拔節生長的玉米苗與泛著油光的黑土地交相輝映,訴說著這片土地恢復生機的動人故事。
金穗滿倉——
彰顯“中國飯碗”的四平擔當
“糧安天下,農穩社稷。”2024年,四平糧食產量達到98.02億斤,再創歷史新高,實現“二十一連豐”。喜人的成績背后,是“中國飯碗”的四平擔當——以糧食“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為核心,持續探索合作化經營道路,深入推進“頭尾銜接、全鏈貫通”,回答好“誰來種”“怎么賣”“賣上價”三個關鍵問題,真正實現黑土流金、富農增收。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梨樹縣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聽取合作社生產經營情況介紹,作出了重要指示。
四平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全國起步較早,1999年4月在梨樹創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民互助社,如今全市農民合作社已發展至6350個,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到80.52%。5年來,四平啟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質增效等專項行動,通過全方位強化政策保障、多角度提升服務質量、深層次推動科技集成等一系列硬措施,成功打造土地托管、帶地入社、數字農業等典型模式,逐一打通了土地流轉、社會化服務等痛點問題,給出了“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最佳答案。在鳳凰山農機合作社的智慧大屏上,田間溫度、風速、雨量等實時數據同步躍動。“從前春耕看老黃歷,如今靠大數據?!崩硎麻L韓鳳香輕點屏幕,墑情預警、病蟲害監測信息盡收眼底。放眼四平的沃野田疇,數字農業技術已覆蓋農作物耕、種、管、收的各環節,越來越多的新農人實現了從“會”種地到“慧”種地的轉型。
在破解“怎么賣”的問題上,四平將160余戶收購企業、300余名基層糧食經紀人,以及100余位糧食企業從業人員、合作社負責人和種糧大戶聯結在一起,讓糧食購銷信息得以快速、準確地傳遞,為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搭起一根穩固的“金扁擔”。同時,利用線上平臺及時發布最新糧食政策和市場信息,引導農民適時售糧、安全儲糧,以糧食產銷合作平臺,引導域內糧企與中糧、京糧、廈門建發等域外大型糧企合作,在糧食流通、產品升值、品牌溢價過程中保護糧農利益。
為了讓本地糧能夠“賣上價”,四平立足豐富的資源稟賦和獨特的產業優勢,打造四平玉米“黃金名片”、四平大米“白金名片”、四平雜糧“彩金名片”,講好“地標優勢、地標產品、地標品牌”故事,讓四平優質糧食品牌在市場中綻放出耀眼的光芒。如今,瑞澤米業“餐宜綠色大米”被中國綠色食品中心核準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四平玉米榮登2024中國品牌價值評價百強榜,位列全國玉米品類品牌價值首位,“四平糧”已逐漸成為市場“香餑餑”。
紅耀英城——
塔子山下筑起“精神高地”
紅色是四平的根脈。硝煙滾滾的塔子山、鮮血浸染的天橋、巍然聳立的烈士紀念碑……當戰爭的硝煙散去,“紅色基因”如一粒神奇的種子,在黑土地上孕育生發。
2020年7月,正在吉林省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了四平戰役紀念館,實地了解“四戰四平”那段歷史。
這座因“四戰四平”彪炳史冊的英雄城,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堅定不移養英雄氣、傳英雄志、創英雄業,在用足用活用好“紅色資源”上全面發力,叫響“英雄之城 紅色四平”城市品牌,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薪火永續。5年來,先后推出6條紅色精品線路、8條“紅色+”旅游路線;四平戰役紀念館被評為省內唯一一家革命紀念類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155萬人次黨員干部到四平觀瞻。
以四平干部學院建設為載體,持續擦亮“四戰四平”紅色黨性教育品牌。突破傳統教學邊界,創新“理論教學+現場教學+訪談教學+體驗教學+情景教學+影像教學+案例教學”的“七位一體”沉浸式教學模式。在塔子山戰斗遺址,學員參與戰地攻防演練,感受“敢于勝利”的英雄氣概;在四平戰役紀念館,依托大型半景畫還原戰場場景,讓學員沉浸式體悟“聽黨指揮”的忠誠品格;在梨樹縣現代農業示范區,學員與農機合作社帶頭人面對面交流,領會“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黑土地智慧。打破行政壁壘,整合四平域內紅色點位,串聯“紅色、綠色、特色”等13條精品線路,開設3天的聚焦理論筑基與紅色體驗班、5天的強化專題案例與實踐演練班、7天的系統錘煉黨性修養與綜合能力提升班,通過分層分類設計,實現干部教育培訓的精準化、梯次化與時效性提升。5年來,四平干部學院累計培訓學員近6萬人次,覆蓋全國10余省區,叢泉湖生態新校區成為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紅色教育綜合體之一,開啟了從“區域標桿”向“全國示范”的奮力跨越。
綠染山川——
生態建設“面子”靚麗“里子”厚實
盛夏時節,四平碧空如洗,草木蔥蘢,綠水悠悠。推窗看見藍天、沿岸綠水蜿蜒,臭水溝變身“城市會客廳”、廢棄礦坑成旅游景點,這些可感可享的生態圖景,詮釋了四平“兩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四平的生態文明建設,“面子”靚麗,“里子”更厚實。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系統治理,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系統功能穩步提升。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四平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林更茂、田更沃、湖更美。在2024年全省生態環保督察整改工作考核中,四平市獲評優秀;在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和遼河治理工作考核中,四平市均位列全省第一;遼河流域協同立法工作獲評依法治省典型案例;四平市生態環境局被評為全國生態環境系統先進集體。
打好藍天保衛戰,聚焦重點行業“控排”,加強臭氧污染治理“控氣”,保持高壓態勢“控燒”,強化日常管理“控塵”,推動科技監管“控車”,四平市大氣環境質量穩中有升。扣除沙塵影響,2024年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9.34%,同比增加1.67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為31微克每立方米,同比持平;空氣質量已經連續5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治好一條河,秀美一座城”。四平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接力實施流域綜合治理,確保重點流域治理持續補短板、還舊賬、增后勁,實現了全市水環境治理成效的持續穩步提升。2024年,全市10個國控斷面全部達到考核要求,優良水體比例連續兩年穩定達到90%,全市水環境質量創歷史最好水平。在四平市西湖濕地公園,67歲的張寶新像往常一樣騎著單車鍛煉?!罢l能想到以前的臭水溝變成了如今這樣美麗的光景,現在好多鳥兒都回來了,白鷺最多,還有灰鷺……”讓張寶新感慨的這片濕地,是用四平市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污水打造出來的,昔日的臭水溝,如今是“城市會客廳”。
因綠而美,向綠而強,綠色經濟已悄然成為四平發展的新增長極。
梨樹孟家嶺鎮兩個廢棄礦坑,通過覆土復綠,從根上改變了生態環境,使礦坑內的地下水上升,水底的多種礦物質映現出五彩繽紛的顏色,被人們稱為“小天池”。如今,“小天池”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景點,成了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梨樹流量密碼”。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如今,四平的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闊——綠色產業體系持續壯大,風電、光伏項目扎堆入駐;綠色流通體系不斷健全,成功獲批四平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綠色消費體系逐漸成形,鄉村旅游業正紅紅火火。
藍圖鋪展——
老工業基地重鑄“時代榮光”
伴隨著東北振興的隆隆引擎,作為老工業基地的四平,正在構建新的“時代榮光”。
項目筑基,挺起發展脊梁。四平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著力構建“百億項目突破、十億項目集聚、億元項目支撐”的發展格局。總投資100億元的雙遼電廠6號機組項目正式開工,實現了四平百億級項目“零的突破”,讓昔日短板鍛造成今日樣板??偼顿Y121.8億元的吉電股份風光制綠氫項目成功落地,百億級項目矩陣雛形初現。
產業聚勢,構筑發展高地。秉承“喜新不厭舊,新老齊發力”的發展思路,四平加速推動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蓬勃興起,依托雙遼綠電園區、梨樹氫基化工園區兩大省級平臺,釋放千萬千瓦級新能源開發潛能;新型材料產業加速布局,推動天威30萬噸電石、精細化工600噸頭孢中間體等項目投產達效;特色裝備產業精耕細作,打造“東北農機城”和國內一流的換熱器高端裝備產業基地,擦亮“四平制造”名片;醫藥健康產業蓄勢躍升,圍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加速構建全省化學原料藥產業集聚區。
環境賦能,厚植興業沃土。四平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城市“第一信譽、第一品牌”,成功創建吉林省首個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政務服務無差別全科受理獲國務院大督查通報表揚,“無證明城市”改革打造區域樣板,營商環境實現革命性重塑。
民生為本,繪就幸福底色。四平始終將群眾關切作為施政方向,努力把百姓關切的事辦好、牽掛的事辦到、希望的事辦成,讓更多的“民生愿景”成為“幸福實景”。聚焦就業痛點精準施策,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5萬人以上,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6萬人。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扎實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優化定點醫藥機構管理,全力推動“三位一體”養老服務融合發展。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崔維利 王紀佳 楊率鑫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