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問政梅河》節目現場。 (梅河口市委宣傳部供圖)
為貫徹落實省委提出的“加強媒體監督作用,各地要策劃推出動態清樣、跟蹤報道、問政節目”等相關要求,梅河口市創新推出《問政梅河》媒體監督類欄目,強力推動各級各部門轉作風、抓效能、促提升,成為連接黨委、政府與人民群眾的“民心橋”、檢驗干部擔當作為的“試金石”、推動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加速器”。
高位統籌 精準聚焦
關注百姓“急難愁盼”
強化頂層設計。梅河口市委將《問政梅河》作為深化作風建設、優化營商環境、創新社會治理的戰略抓手,主要領導親自審定方案、把關選題,確保節目始終緊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與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強化民聲導向。建立“多渠道征集、大數據分析、專班研判、領導審定”的選題機制。深度整合12345熱線、信訪平臺、網絡輿情等平臺,廣泛征集線索,圍繞群眾關切的問題開展問政,確保問政“問”在群眾心坎上。
強化協同聯動。成立由市委宣傳部牽頭,市融媒體中心等部門參與的專項工作組,明確職責分工,形成“選題-問政-督辦-反饋-評估”高效運轉閉環,為問政提供堅實組織保障。
動真碰硬 公開問政
以媒體監督倒逼作風效能“大提升”
深度調查,直面問題。梅河口市融媒體中心組建專業調查團隊,采取暗訪、體驗、追蹤等方式深入一線,制作具有視覺沖擊力和事實說服力的調查短片,直擊問題核心,針對相關部門工作中存在的推諉扯皮、效率低下、服務缺位等作風頑疾,讓問題“無處遁形”,形成強大輿論監督壓力。
現場交鋒,壓力直達。節目制作堅持保密原則,主持人現場點名相關部門上臺,部門“一把手”直面主持人尖銳提問、專家點評、“三代表一委員”現場評議、滿意度電子測評,讓現場“辣味”十足,被問政對象“紅臉出汗、如坐針氈”,真切感受到“不擔當就曝光、不作為就問責”的壓力,有力推動干部隊伍作風轉變和責任意識提升。
閉環管理 狠抓落實
以剛性機制保障問題整改“見真效”
全程跟蹤促整改。節目結束后即形成《問政梅河曝光問題整改責任清單》,明確責任單位、整改目標和時限要求。梅河口市融媒體中心在每期《問政梅河》節目中開設“問政回頭看”板塊,對上期的問題整改成效跟蹤報道,并通過“梅河口發布”等平臺對節目公開,接受群眾監督,問題整改“陽光化”贏得信任。
長效機制固成果。在整改過程中,相關部門能夠做到再向前一步,將解決問題的有效做法固化為制度成果。如市場監管局針對外賣食品安全監管問題,建立了“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機制,定期排查限期整改,用實際行動保證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舉一反三重提升。在“海龍鎮、杏嶺鎮人居環境臟亂差”問題播出后,全市的19個鄉鎮都行動起來,開展環境集中整治攻堅活動,全面清理越冬垃圾,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居民滿意度明顯提升。
深化成果運用
繪就為民服務新圖景
《問政梅河》每季度一期,目前已完成四期,帶來了顯著的政治效益、社會效益和治理效益。
干群關系在解題中日益密切。一大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累計推動解決民生實事項目12項,惠及群眾超10萬人次。群眾對黨委、政府的信任度、滿意度顯著提升。
干部作風在淬煉中持續向好。“馬上辦、務實干”的執行力顯著提升,干部們主動深入基層調研、傾聽民聲、靠前服務漸成風尚。
梅河口市將持續深化拓展《問政梅河》品牌建設,在問政精準度、形式創新性、整改長效性上深耕細作,推動媒體監督與各類監督貫通協同,使其在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城市品質、增進民生福祉、建設幸福梅河口的征程中貢獻更大力量。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王耀輝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