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羽毛球愛好者眾多,但他們用的羽毛球都是外省企業生產的。
日前,簽約落地的舒蘭市羽毛球項目,將讓羽毛球吉林造成為現實。這個由山東威海精彩永恒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項目,預計國慶節前后竣工投產,可實現年產羽毛球50萬打(600萬只),預計實現年產值1.5億元。
從鵝毛原料到高端球具的躍遷,恰好體現了舒蘭市“全鏈聚合、資源轉化、營商賦能”的“組合拳”,也正是這套“組合拳”打開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天地。
“吃干榨凈”:全鏈聚合激活產業動能
位于北緯43°黃金產絨帶的舒蘭,早些年也曾發展白鵝產業,但因布局分散、模式單一、零打碎敲,守著千萬白鵝資源卻難形成產業氣候。
“因地制宜發展白鵝產業沒有錯,錯的是斷鏈的產業注定活不長、走不遠。”新一屆舒蘭市委、市政府明確白鵝產業發展新思路:必須全頭全尾全鏈條發展,“從無到有”“從有到全”,每一步都要走得實實在在。
舒蘭市先后出臺涵蓋養殖扶持、貸款貼息、保險兜底、保底收購等全周期政策體系,實現從種源孵化到終端銷售的閉環支撐,以“鏈”帶“群”、以“群”聚“勢”,推動產業聚合發展。
如今,舒蘭已建成22個、在建10個白鵝育繁推一體化養殖園區,9439戶農戶參與養殖,年出欄量由2021年的不足18萬只上升到2024年的1040萬只,成為國內飼養量最大的縣,帶動農戶養殖增收近3億元。
投資14.2億元、占地34萬平方米的舒蘭白鵝產業園作為全產業鏈高效運轉的核心樞紐,引進落戶禾豐飼料、吉鵝集團、海洋禽業、九嘉文化等22家域外企業,也促進白翎羽絨和凱琪食品等域內企業擴能發展。白鵝從進園、加工到轉化、出廠,實現“吃干榨凈、物盡其用”,資源效能被最大化釋放。
“說實話,我們不是被舒蘭招商招來的,是被這里上千萬只的養殖量和園區里完備的產業鏈條件‘吸’過來的。鵝毛球是頂級賽事用球,別的地方很難提供這么穩定優質的原料和如此便利的上下游配套。”威海精彩永恒項目負責人的話,道出了舒蘭產業鏈的強大吸引力。“過去原料要跨省運輸,成本高、效率低。現在在同一個園區里,從原料到成品,百米之內就能完成!”白翎羽絨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玉寶對此也深有感觸。
“兩個轉化”:資源優勢變產業勝勢
舒蘭物產豐饒,盛產優質大米、生態白鵝和野生人參,但長期受困于“啞鈴型”結構——農產品豐富但加工轉化不足,百姓增收和財政增長受限。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舒蘭市堅定實施“兩個轉化”戰略: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把傳統農業優勢轉化為現代工業優勢。
在白翎羽絨公司的倉庫里,張玉寶拿起一捧蓬松的鵝絨介紹道:“193天寒冬造就的白鵝羽絨,絨朵大、絨率高,經我們公司一加工,一公斤至少賣到1400元。但這還只是個開始,我們正在推進自己品牌的羽絨服、羽絨被生產,企業未來大有作為。”
羽毛球項目的落地,更是“兩個轉化”戰略的又一碩果。利用本地最優質的鵝毛原料,直接生產高附加值的羽毛球,年產量達600萬只,預計年產值1.5億元。這個項目徹底改變了吉林在羽毛球生產領域只能提供原料、不能制造終端產品的局面。
除了白鵝,“舒蘭大米”的優勢“轉化”也是可圈可點。近日,“2025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顯示,“舒蘭大米”在區域品牌(地理標志)百強榜中位列第32名。而支撐這一排名的正是舒蘭人對“四好”品質的不懈追求:生長環境好,黑土有機質含量最高達10%,140天的生長期讓稻米充分積累營養;品種選育好,依托4個省級科研平臺,實現“稻花香6號”“五優稻4號”等良種的全覆蓋;種植管理好,建成57萬畝綠色食品原料基地,實現78%的綠色有機種植占比,廣泛應用鴨稻共生、蟹稻共養等生態模式;生產工藝好,26家規模以上企業采用低溫鎖鮮、恒溫存儲技術,建設全自動無塵車間,確保大米“零污染”。
舒蘭市委、市政府把人參作為主導產業重點推進,制定《舒蘭市百億級野山參(林下參)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力爭到今年擴繁基地面積達到300公頃,建成全國野山參(林下參)產業發展示范高地。舒蘭市正在建設的人參及中草藥健康產業園,總面積14.4萬平方米,規劃5條加工生產線,覆蓋人參深加工、藥食同源產品和野山參酒等多個領域。進駐該園區的企業將研發人參口服液、人參凍干粉、黑參片、人參葉茶、人參果酒等20余種產品,實現從資源優勢到產業優勢的轉變。
靠前服務:營商環境成就創業沃土
項目能快速落地、產業能蓬勃發展,離不開舒蘭日益優化的營商環境。在舒蘭市城投公司運營的白鵝養殖園區,負責人譚忠來冒雨陪同客商參觀的場景并非個例。
為了保障園區運行,譚忠來和同事們常常“凌晨查溫控、深夜錄數據”,曾經連續4個月沒有回家。
舒蘭市持續深化“九解一協調”2.0版,服務企業再升級,推動政務服務從“坐等審批”向“主動靠前”轉變。項目一落地,服務專班立即跟進;企業一開工,要素保障主動上門,確保“企業無難事、服務不缺席”。2025年,舒蘭市預計可為企業協調投放融資超22億元,青年人才公寓陸續投入使用,為企業發展提供充足的“陽光雨露”。
良好的營商環境不僅招引來域外企業,還成就了眾多創業者的夢想。近日,記者走進環城街道雙龍村,37歲的遲博文忙著為14000只白鵝投喂飼料。2021年,遲博文看準了家鄉發展白鵝產業的契機,辭去銀行的穩定工作,返鄉創業,投身白鵝產業。他苦干3年,如今養殖場年出欄白鵝超6萬只,產值達360萬元。自己富了,不忘鄉親。他為十幾戶村民提供就業和技術培訓,帶動村民楊清祥在養殖場務工,每年增收近4萬元。
從提供鵝毛原料到生產高端羽毛球,這只由白鵝產業孕育的“金羽毛”,正帶動舒蘭向著產業更強、鏈條更優、百姓更富的未來振翅高飛,為資源型縣域如何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提供了鮮活的“舒蘭樣本”。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李婷 張添奧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