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蒼蒼,松水湯湯。雄渾蒼勁、多元交融的吉林歷史文化是中華文明“百寶箱”中一顆璀璨明珠,它凝結著黑土地的獨特氣韻,承載著吉林人民深沉的精神歸屬與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著力開創民族團結進步新局面”。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上,在吉林全面振興的奮斗中,將歷史文化瑰寶守護好,推動代際相傳、發揚光大,對于進一步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強文化自信和凝聚力、提升地域綜合軟實力等都有重要意義。
全面認識吉林歷史文化中蘊含的精神力量。吉林歷史文化長卷上深深印刻著黑土地特定自然條件、重大歷史演化、文化生態環境等發展印記,它與中華民族發展進步歷程緊密相連,又具有自身發展的獨特性、多樣性、復雜性,沉淀著吉林一域的鮮明特質,賦予了吉林人民精神世界的堅韌、勇敢、開放、包容等性格底色。在冷峻嚴寒的磨練中,在廣袤山野開拓的艱辛里,吉林先民培育了與惡劣環境共處的獨特生存之道。古往今來,吉林既是多民族聚居之地,亦是農耕、漁獵、游牧等多樣文明交融場域,更是近代對外往來重要窗口,各民族的深度交往交融不但形塑了吉林多元文化的恢宏圖景,還在歷史風雨中將“奮發圖強”“海納百川”等品格深植于血脈中。尤其近代以來,面對外敵入侵,面對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這一時代命題,吉林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前仆后繼,用艱苦卓絕的斗爭和持之以恒的奮斗,書寫了一部蕩氣回腸的愛國史詩、發展篇章,彰顯了吉林人民勇赴國難、自強不息、團結統一的精神品質,這也成為激勵后世守護家園、砥礪奮進的力量支撐。未來,必須將吉林歷史文化中所蘊含的強大精神力量弘揚開來、傳承下去,深度融入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更好地激發干部群眾發展熱情和內生動力。
深刻理解保護傳承地方歷史文化的意義所在。千方百計呵護好祖先們留下來的瑰寶,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認識理解吉林歷史文化的厚重底蘊、獨特魅力,既是珍視過往,亦是面向未來所必需的精神支撐和文化指引。一方面,要深刻認識到,吉林歷史文化承載著祖國北方邊疆特有的發展記憶,記錄了民族融合的歷史風云,展現了一方百姓抵御外侮、堅韌不屈的英雄壯舉。它如同中華民族璀璨版圖中的獨特色塊,如若保護不周致其缺損則難以展現神州全貌。守護好吉林歷史文化多樣繁盛的圖卷,就是維系中華文明整體性的重要實踐,就是守護共同精神基因庫免受遺忘與侵蝕的重要之舉。另一方面,讓吉林歷史文化遺產綻放時代光芒,是喚醒地域力量、激發內生活力的關鍵密鑰。悠久積淀形成的歷史文化中蘊藏著無窮的創造偉力、生存韌性,在當代語境中激發其新的生命活力,便能釋放巨大能量,為吉林振興發展提供不竭的內生力量。珍視與傳承好歷史文化,既是我們的責任使命,亦是對未來發展的最深遠饋贈。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以前瞻視野和堅定步履深掘吉林歷史文化寶藏,將其熔鑄于時代發展洪流中,理直氣壯講好吉林歷史文化故事,不斷提升經濟社會建設軟實力,在追尋民族復興光榮夢想的征程中銘刻下深刻而壯麗的吉林印記。
系統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保護傳承吉林歷史文化必須立足于系統性考量、創新性融合與現代性表達,以“守正”定航向,憑“創新”添活力,在更高站位、更強機制、更廣平臺中促進其展現更強生機和活力。一是強化“保護為先”的發展理念。要進一步織密法律法規“守護網”,夯實保護制度基礎,將真正承載重要歷史訊息的文化瑰寶系統納入保護范疇。借助數字化技術建立動態檔案庫,對重要古跡、典籍手稿、口頭傳說等留影留聲,為吉林文脈存下“永生備份”。同時,注重培養各領域傳承人梯隊,助力傳統工藝、地方戲劇、古老節日等歷史文化資源在當代生活中更好勃發生命脈動。二是推動融合創新的具體實踐。文化是流淌的活水,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不是將其單純禁錮于玻璃罩中,要勇于打破文化與經濟、科技、教育等各領域壁壘,開辟互促路徑,讓歷經滄桑留下的文明瑰寶綻放時代芳華。如打造文旅融合精品線路,讓游客在體驗中沉浸感知吉林歷史文化魅力;將傳統紋飾、冰雕技藝等元素融入創意產品和現代建筑語言中,讓古老歷史可觸可感;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作用,編寫富有地域特色教材,將地方史、藝術形式、民間文學潤物無聲融入各級校園,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化自信和傳承發展的種子。三是促進精準傳播的時代表達。善用媒體融合構建全方位立體式傳播矩陣,策劃系列精品紀錄片、打造特色欄目,講述兼具思想力量和情感溫度的吉林歷史文化故事。聚焦地域題材,推出一批彰顯吉林精神標識的戲劇、音樂、小說等精品,以真摯筆觸和震撼的舞臺語言撥動受眾心弦。深入挖掘吉林歷史文化中蘊含的生態智慧、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經驗等,借助友好城市和國際活動機遇,主動對外發聲,讓吉林歷史文化以更具共鳴、更為現代的方式融入全球多元文化對話體系中,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吉林聲音傳得更遠、更響亮。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李敏 李紅軍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