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思維的外衣,文化的載體,更是文化傳承的工具。
在數字化時代,網絡語言作為語言表達的另一種形式進入了人們的生活,規范文明地使用網絡語言,是守護語言之美和文明傳承的關鍵防線。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1.0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8.6%,20歲以下占16.7%。2022年12月的數據顯示,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97.3%。不難看出,青少年不僅是網絡的“原住民”,更是“主力軍”。而網絡語言也儼然成為了他們人際交往中的重要工具,聽得懂、說得溜網絡的“梗言梗語”,是他們與同齡人之間交往的“社交通行證”。
然而,隨著“細狗”“奪筍”“雞你太美”等一些以諧音歪曲原意,以縮寫簡化邏輯,甚至將粗鄙包裝成幽默的另類表達的出現,“黑話爛梗”便泛濫網絡,并迅速由虛擬網絡傳至現實生活乃至校園,在青少年群體內廣為流傳,嚴重影響著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和身心發展。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許多“黑話爛梗”并不是青少年自發創作的,大多是通過網絡視頻平臺的推送、觀看網絡游戲直播、社交媒體評論區討論等渠道獲知。
“比如說‘你是不是有點唐啊?’這就是在網絡游戲中常說的一句話。”長春市高一學生田同學說,“‘唐’(指智商存在問題)大多都是用來諷刺隊友的,身邊的好多同學為提高游戲能力而去觀看游戲主播的視頻,久而久之,也將主播的口頭禪掛在了嘴邊。”在虛擬的游戲世界與網絡直播空間中,許多青少年為了融入主播營造的“圈子”,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紛紛模仿這些不良語言。
除了游戲用語,一些拼音縮寫或數字組合,“YYDS”(永遠的神),“DDDD”(懂得都懂),甚至侮辱性臟話也被青少年作為網絡語言使用,“丸辣”(完了)、“雨女無瓜”(與你無關)之類的“諧音梗”更是黑話的重災區。
“‘臥龍鳳雛’一詞原指諸葛亮和龐統是忠誠和智慧的化身,是褒義詞,在網絡中卻被改為諷刺實力不濟的貶義詞,并逐漸出圈。”在吉林市從事多年語文教學的邱老師表示,現在課堂上講到課文《出師表》時,經常會有學生以“臥龍鳳雛”調侃同學,很多同學還會給予認同似的哄笑。
“青少年處于認知的懵懂期,對世界充滿著好奇,喜歡‘炫酷’的事物,又渴望被認可,具有特殊含義的網絡語言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他們交流的形式和內容,很多父母聽不懂的‘黑話’,卻是跟同伴交流的‘社交密碼’,讓他們感到共鳴和支持,緩解了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的認可和關注。同時,由于一種模仿和從眾的心理,將這樣的表達視為‘時尚’和‘個性’的體現。”在邱老師看來,“黑話爛梗”之所以在青少年中盛行,除了網絡的傳播效應,學生們復雜的心理狀態也是重要因素。
實際上,許多青少年在同齡人之間使用的“黑話”并不會用于和家長及教師的對話中。長春市趙同學表示,在日常與家長的對話中,他們經常會打斷自己,以父母的角色說教,這種無效溝通讓他漸漸不想和家長互動,而對網絡上“黑話爛梗”的熟悉卻讓他與同齡人有了更多共同話題。因此,他會經常主動去接觸網絡熱梗、黑話,與同學聊天時能接得住“梗”,讓他感覺被接納,跟同學相處起來也更加愉快。
“黑話爛梗”讓很多青少年在面對學業壓力、緊張的親子關系時有了釋放的出口,感覺到了輕松和愉悅。然而,背后的隱憂卻是不能忽視的。
“我兒子上初中二年級,平時愛打游戲,每次打到興頭兒上都會興奮地大喊大叫,喊的話我根本聽不懂,有時候還會說幾句臟話,我批評他,他說大家都是這么說的。”市民張女士說,兒子現在說的話,她好多都聽不懂。
同樣無奈的還有于先生:“現在跟孩子說話,有時候就好像‘雞同鴨講’,孩子覺得我們家長落伍了,不能溝通,可我就不明白,好好的話為啥他們就不能好好說,非得變個樣兒呢?”
網絡黑話筑起了親子交流的語言屏障,讓本應承載溝通功能的語言成為了交流中的堵點。但當“絕絕子”“泰酷辣”取代“嘆為觀止”“妙不可言”;當“尊嘟假嘟”(真的假的)、好響出去丸(好想出去玩)等被諧音錯寫,黑話爛梗危害的就不僅僅是語言的溝通和交流功能,而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及他們對語言文化、價值觀念、人際交往的正確認知。
“青少年中流行的‘黑話爛梗’現象,看似是無關痛癢的話語表述方式,實則映射著一個人的價值取向、文化品位和人格修養,也關乎著民族的未來。‘黑話爛梗’的表述意難明、理不清、情不切,長期采取這樣的表達方式必然造成溝通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審美能力和社會情感能力的弱化。同時,‘黑話爛梗’表述的反主流價值觀,易讓青少年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度降低甚至陷入價值虛無、心靈空虛,與優秀的歷史文化疏離,缺乏文化自信、認同以及傳承的動力,嚴重影響青少年的生命質量和人生發展。”在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李艷梅看來,“黑話爛梗”的流行不僅污染了語言的生態環境,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為不利。
對于大多數青少年來說,網絡是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簡單的屏蔽、粗暴的干涉隔斷不了“黑話爛梗”的入侵,也杜絕不了青少年對其的模仿和傳播。如何正確引導青少年使用互聯網,保持網絡語言的文明規范,減少“黑話爛梗”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是需要全社會共同面對的課題。
“父母要主動傾聽孩子的心聲,關注其情緒變化,營造安全、接納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敢于表達真實感受。培養孩子情緒管理、壓力應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發現孩子使用‘黑話爛梗’,需要及時制止,并了解具體含義,從側面與孩子進行‘隱形溝通’。讓孩子認識到其中蘊含的侮辱性、針對性意義,引導孩子共情他人,一定程度上減少孩子從‘黑話爛梗’中得到的獲益心理。”長春市第六醫院兒童青少年診療中心副主任醫師吳曉寒表示,父母的關心關注,對于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遠離網絡“黑話爛梗”極為重要。
2024年10月,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印發通知,部署開展“清朗·規范網絡語言文字使用”專項行動,整治網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不規范使用亂象,重點包括整治歪曲音、形、義,編造網絡黑話爛梗,濫用隱晦表達等現象,對網絡語言規范文明進行約束。同時,教育部還專門出臺文件要求加強中小學規范漢字書寫教育,從國家層面對網絡語言進行治理。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明辨‘黑話爛梗’的低俗之處,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教育引領,將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營造包容、互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和班級氛圍,提供多樣化的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機會,讓學生在成功體驗和團隊合作中建立自信、發現興趣、感受意義,遠離網絡的負面影響。”長春外國語學校教師趙珊說。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黑話爛梗”入侵校園大多都是通過社會進行傳播。因此,治本之策是形成家校社合力,共同為青少年打造一個健康文明的語言環境。網絡平臺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健全未成年人保護機制,強化不良信息審核過濾,遏制“網絡爛梗”傳播,監管部門應加大違規懲處力度,暢通舉報渠道,鼓勵社會監督。同時,家校協同配合,關注青少年的語言和思想,及時溝通,引導其養成規范的語言習慣,共同抵制不規范的網絡語言。
語言是文明的傳承,關乎民族的生命力。規范使用漢字是培養文化認同的重要方式,更是展現中國形象的必要之舉,規范網絡用語不是壓制表達,反對創新,而是為了更好地傳承,這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守護。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李開宇 鄭玉鑫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