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風初起,掠過松遼平原,白城的“大風車”緩緩轉動,在天際劃出銀色的弧線;
日頭正盛,汪清“光伏矩陣”千萬塊電池板正貪婪捕獲陽光,將太陽能悄悄轉化為流淌的電流;
午后時分,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超級智能生態工廠”正加緊生產新能源汽車……
——這是火熱的吉林大地上,新能源產業書寫的生動日常。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7月26日,全球最大規模的一次性投產綠色合成氨單體項目——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順利投產,為產業發展再添薪火。
從“一煤獨大”的能源結構到“風光氫儲”多元并進,吉林正以一場深刻的綠色革命,將白山松水間的資源優勢,真正蛻變為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
綠地生金:風光里的轉化密碼
吉林的新能源“家底”藏在風里、曬在陽光下——
作為我國九大千萬千瓦級風光發電基地之一,潛在風光資源開發量達數億千瓦;
西部白城、松原等地年均風速達6-7米/秒,風機一轉就是“滿負荷”,年利用小時數超過3000小時;
東部山區和中部平原的光伏資源同樣亮眼,那里的每一寸陽光都在等待被“捕捉”;
更難得的是,省內及周邊化工、汽車產業等產業基礎雄厚,與新能源產業協同發展,為新能源消納鋪就了“新賽道”。
“以前風光資源沒有利用起來,現在每一縷風、每一束光都能生錢!”從事了40余年電網調度工作,國網白城供電公司退休職工劉貴宏面對如今的變化不由得贊嘆。
數據為證:截至6月末,吉林風光發電裝機容量超過2300萬千瓦,加之水電、生物質和垃圾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比重遠超煤電。
這意味著,曾經的“煤電重地”,已悄然變身為“綠電高地”。
但吉林的追求遠不止于發電。
在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的中控室里,大屏幕上的生產流程清晰可見:企業建設的8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綠電”通過自建的輸電線路輸送到制氫合成氨工廠的總降變,再通過總降變將電力分配給制氫、合成氨以及空分裝置。
這是“風光-綠電-氫氨”的三級跳,每一步都在給能源“升值”。
包括該項目在內,“十四五”以來,我省在能源領域的固定資產投資屢創新高。
2024年,能源及關聯產業項目投資突破1100億元,是“十三五”末的六倍。
投資有力度,成效見分曉。我省通過實施一批規模大、效益優、電網友好項目,推動新能源開發向多能互補、產業協同、源網互濟轉變,不斷提高產業發展質效。
中能建松原氫能產業園項目就是其中一員。
“項目進展順利,新能源部分風機吊裝和氫氨醇化工部分儲罐等設備安裝都已進入尾聲,預計下半年可以投產。”在項目建設現場,中能建綠色氫氨新能源(松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翔介紹道。
同樣預計在下半年投產的還有中廣核吉西基地魯固直流10萬千瓦光熱項目。
項目采用“光熱+新能源”的創新模式,填補了東北地區光熱發電產業的空白。建成投產后,平均每年可提供1.8億千瓦時清潔電能,相當于節約標煤約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3萬噸。
勇破壁壘:改革里的發展智慧
“政策越來越好,紅利大家共享!”“項目審批提速,綠電直供讓產品成本隨之降低!”企業負責人共同的感慨,道出了吉林新能源改革的“真章”——要讓風光資源順暢“變現”,光有項目不夠,還得有打破壁壘的機制創新。
吉林的破局之道,始于頂層設計的“精準滴灌”。
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把“創新機制推動新能源發展”列為重點專項之一,明確了能源改革任務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連續出臺的7個新能源政策文件,像一套“組合拳”直擊痛點——想建項目?“容缺受理”讓審批流程“瘦身”;怕消納難?“綠電+消納”模式量身定制方案……
政策紅利下,各市州自主下達指標和出具支持意見,新能源項目儲備充足,發展動力強勁。
更妙的是“量體裁衣”的消納創新。
在綠能產業園中,增量配電網像一條條“綠色血管”,把周邊風電、光伏發電直接接入園區企業,電價低于一般工商業電價,讓入園企業直呼“撿到寶”;
試點企業用“風火打捆”模式,通過風電、光伏和火電等調峰資源科學配比,實現能源自給,且不占用省內消納空間。
這些創新舉措像一把把“金鑰匙”,打開了新能源物盡其用的大門,讓綠電不再“窩在家里”,而是直接變成產品、流進工廠。
與此同時,我省堅持機制創新,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不斷深化電力市場化改革,完善省內電力現貨市場交易規則,建立現貨“1+7”規則體系,升級電力交易平臺,組織開展“源網荷儲”短期交易,以價格信號刺激負荷側響應,釋放新能源消納潛能。
而持續完善“綠電+消納”政策體系和運行模式、繼續豐富氫能發展模式,是吉林新能源產業突破當下的努力方向。
聚沙成塔:產業鏈的集群效應
盛夏,中車松原新能源裝備產業基地風電葉片生產車間。
技術工人專注地進行鋪層、噴膠、合模等工序,在先進機械設備的輔助下,一個個巨型風機葉片正在加快生產。
曾經創下“雙百天”戰績的該基地,正在續寫新的篇章。
而在通榆縣三一風電裝備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機械臂正精準焊接風電塔筒,火花在鋼結構上濺起金色弧線,風力發電主機、巨型“大風車”葉片被裝車運往附近的風電場。
全力打造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中車、華能、大唐等能源巨頭扎下根,三一、明陽等裝備企業建起廠,風力發電的主機、葉片、塔筒、機艙罩全鏈條產品實現本地生產。
吉林新能源產業鏈的“底氣”可見一斑。
在綠氫化工產業園區,從風光發電到氫氨生產再到化工品外運,形成“發電-轉化-運輸”閉環;在汽車城,綠電直供車企充電樁。
產業鏈的每一環都在“咬合”發力,讓吉林新能源產業從“單點突破”邁向“集群騰飛”。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年初,我省新能源裝備企業共57家,建成項目49個。風機最大產能達到每年1500萬千瓦;光伏組件年產能達到230萬千瓦;PEM電解槽年產能達到200兆瓦,堿性電解槽年產能750兆瓦;儲能電池年產能總計達到2.9吉瓦時,電池材料年產能超17萬噸。
而中車長客氫能市域列車試跑成功、文旅列車“氫春號”亮相、氫能公交、氫能卡車等也逐步投入使用……吉林新能源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全產業鏈實力的生動展示。
從西部的風機矩陣到東部的光伏梯田,從電解槽里的綠色氫氣到列車軌道上的零碳出行,吉林新能源產業正追“風”逐“光”、拔節生長。
這場始于資源優勢的綠色革命,因機制創新而更順暢,因全鏈集群而更強勁。當白山松水間的綠色引擎持續轉動,吉林正用“風光氫儲”的交響,奏響東北振興的新樂章——這里的每一縷風、每一束光,都在書寫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楊悅 鄒鵬亮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