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布二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盤點這份金融領域“成績單”,金融總量合理增長,信貸結構持續優化,更好支持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進一步提升。其中一項數據頗為打眼——二季度末,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42.39萬億元,比年初增長14.4%,上半年增加5.35萬億元。
看用途,對基礎設施綠色升級、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生態保護修復和利用支持力度加大。上述領域上半年分別增加2.11萬億元、5889億元和5622億元;截至二季度末,貸款余額分別為18.75萬億元、8.25萬億元和4.95萬億元。
看行業,能源、交通等領域獲得資金“活水”更好滋養。電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綠色貸款余額8.66萬億元,上半年增加6742億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綠色貸款余額7.64萬億元,上半年增加6397億元。
不只是貸款。相關數據顯示,上半年,綠色、科技等相關債券發行超過1萬億元。此外,綠色保險、綠色信托等領域市場規模位居全球前列。
一組組亮眼數據,是我國持續推動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
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引導金融資源向“綠”而行——
我國是全球首個制定綠色金融頂層設計的國家。在政策引領下,多年來,金融管理部門持續優化完善綠色金融制度設計,各部門、各領域不斷強化協同配合,有力引導、激勵金融機構向“綠”而行創新產品和服務。
比如,在不少地方,金融、工信、生態環境等部門和供電公司通力合作,全面及時采集企業“冷、熱、電、煤、氣”全品類能源數據、精準核算企業“綠”的成色,為金融機構設計開發“碳賬戶”貸款等綠色信貸產品提供支持;環保、氣象、農業、地質等部門與保險機構加強信息共享,擴大種植業、林業保險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覆蓋面,創新碳匯指數保險等新產品……“綠色發展”目標任務落實落細,為綠色金融發展破瓶頸、搭平臺、增動力。
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豐沃土壤——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加快推進綠色產業發展,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等綠色產業保持較高增長速度。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同比分別增長41.4%和40.3%,綠色消費漸成新風尚。在綠色產業發展中,金融既是服務者,也是受益者、牽引者:一家家企業從“種子”長成“參天大樹”,基金、保險、信貸、債券等金融產品一路護航;一個個綠色產業聚鏈成群、做強做優,使更多綠色金融產品應運而生,金融機構伴隨產業共同成長,獲得更充沛的發展動能。
低空經濟蓄勢騰飛、海洋經濟加快發展、共享經濟愈加規范……中國經濟“向綠而行”新意亮點層出不窮。低碳轉型需求旺盛,綠色金融動能強勁,預計2030年實現碳達峰目標資金需求將超25萬億元,綠色金融發展空間仍然十分廣闊。
中國綠色金融走在全球前列,是中國綠色低碳發展經濟政策不斷完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縮影。未來,中國將持續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我們相信,中國的綠色金融和綠色產業,將在共榮共生中闊步前行。
原標題:尺素金聲丨上半年綠色貸款余額增長14.4%,“貸”動美麗中國建設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