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鴨綠江畔的集安市涼水朝鮮族鄉涼水村,曾因臨江的“水沒地”飽受困擾。老一輩人常說,“江水漲一尺,莊稼毀一片;汛期來一次,一年白忙活。”這片土地既受鴨綠江滋養,又遭江水泛濫之苦。如今,430畝土豆已采收,不僅裝點了江岸,更勾勒出一個小村逆襲的故事。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涼水村300多口人靠每人1.2畝的玉米、大豆過活,可每年七八月份汛期一到,莊稼常毀于一旦。1998年的大水,就讓于慶海家的5畝玉米顆粒無收,村民只能去山上親戚家借住,水退后,地里滿是淤泥。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宋景生回憶,最絕望時,有人感嘆這地“老天爺賞飯也接不住”,不如放棄,那時的日子格外艱難。
2023年,李師偉背著行囊來到涼水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第一次走訪村東頭荒地時,只見雜草比人高,腳下全是泥土,不像能種莊稼的地。一次與村民閑聊,史大爺提到江水每年4月到7月中旬水位最穩。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李師偉開始研究“水沒地”特點,翻閱近30年水文記錄,請教市水利局專家,算出“時間賬”:4月初播種,7月中旬前收獲,可避開汛期。且當地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季回暖早,4月初就能種早熟品種。
選對品種是關鍵。李師偉帶村干部到吉林農業研究所調研,采納農業部門意見后,選定“興佳2號”“荷蘭7號”兩個早熟土豆品種,它們65—75天就能收獲,耐澇性強,適合當地地塊。
李師偉還請人帶土樣去吉林農業大學檢測,發現土壤含天然“有機肥”,足夠莊稼生長,種植土豆無需施化肥,能減少成本,還可打造綠色果蔬。
如今,荒地成了“希望田”。村民劉淑榮在基地務工,每天賺150元,一年能多賺3000—4000元。村里通過集體領辦模式,還搞起“土豆產業鏈”,辦了淀粉加工廠和興邊富民幫扶車間,優等果進商超,稍差的加工成土豆淀粉,未來還要加工成粉條。今年,430畝土豆預計總產130余萬斤,“訂單銷售+產品加工”總效益能突破60萬元。
采訪接近尾聲時,李師偉告訴記者,下一步,他們要擴大種植面積,試種早熟大豆、玉米等,讓更多“水沒地”變成“聚寶盆”。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畢瑋琳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