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國家衛生健康委提出體重管理年行動以來,穴位埋線減肥作為一種結合傳統中醫與現代技術的療法,開始走進大眾視野并且風靡起來。只需將可吸收線體植入穴位,便能調節代謝、抑制食欲,號稱“躺瘦”的便捷方式讓許多肥胖人群心動。但穴位埋線真的能“一埋了之”嗎?其背后的科學機制、療程管理以及注意事項究竟是怎樣的?讓我們聽聽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臨床中心療區主任張敏怎么說。
針灸的長效升級版
埋線是一種通過在特定穴位埋入可吸收的醫用線材,刺激穴位從而達到調理脾胃,疏通經絡,進而調整內分泌、提高基礎代謝率達到減肥目的的方法。
“這種技術源自傳統中醫的針灸原理,但又有所創新。”張敏介紹,操作時,醫師將可被人體吸收的蛋白線通過針具植入特定穴位,如足三里、中脘、天樞等。這些線體在穴位內緩慢分解,可持續刺激穴位7至15天,相當于為身體安裝了一個“長效針灸裝置”。
通過調節經絡氣血、平衡陰陽,埋線不僅能抑制亢進的食欲與胃腸吸收,還能激活自主神經,促進脂肪分解,實現“減脂不脫水”的效果。
一場“微觀調節戰”
那么埋線后,體內反應會是怎樣呢?張敏形容是一場“微觀調節戰”,身體會啟動一系列微妙的變化——
1.局部刺激效應。線體在穴位內產生酸、麻、脹、等感覺,這是穴位被持續刺激的信號,通常2-5天后緩解。
2.代謝加速。線體刺激交感神經,提升基礎代謝率,促進脂肪細胞分解。
3.內分泌調節。通過神經-內分泌網格,抑制饑餓素分泌,減少進食欲望。
4.免疫應答。線體作為“異物”引發輕微炎癥反應,激活淋巴細胞與巨噬細胞,間接增強免疫功能。
不同體質者反應各異,部分人會出現局部瘀青,屬正常現象。
循序漸進是關鍵
最關鍵的問題來了。埋線這種看似輕松的減重方法真的一埋了之嗎?
對此,張敏提醒廣大患者,穴位埋線并非魔法棒,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需要遵循科學療程。通常7-15天埋線1次,4次為一個治療周期,一般一個月4-8斤,體重平穩下降,速度不會很快。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埋線作為輔助手段,需要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飲食管理和運動才能鞏固效果。”張敏說,減肥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要做到的是從“減肥”到“健康管理”,正如WHO指出:“肥胖管理不是短跑,而是終身的馬拉松”,唯有將健康習慣內化為生活方式,才能實現體重的長期穩定,打破“減肥-反彈”的惡性循環。
圖片由醫院提供
安全紅線不可逾越
穴位埋線的禁忌人群:孕婦、嚴重心臟疾病患者、皮膚感染者及過敏體質者禁用,女性月經期避開量最多的2天。
埋線后護理:24h內避免沾水,2日內忌劇烈運動;局部紅腫或瘀青可熱敷緩解,若持續疼痛或發熱需就醫處理。
飲食配合:注意飲食的合理搭配,多攝入蔬菜與粗纖維食物,促進代謝。
心理預期:埋線非“抽脂式”速效療法,健康減重通常每周1-2斤,需耐心配合。
習慣改變才是長久之計
穴位埋線結束后,真正的挑戰在于維持。
1.定期監測:關注體重、體脂率,復查血脂、血糖等指標。
2.生活方式重塑:建立規律作息,避免熬夜,每天保證7小時睡眠時間。真正的健康減重需要“飲食結構優化+適度運動”,培養長期運動習慣,如快走、游泳、瑜伽、慢跑、力量訓練是不錯的選擇,讓身體動起來,燃燒多余的脂肪。
3.中醫輔助:可配合耳穴壓豆、中藥等調劑體質,防止反彈。研究表明,配合綜合治療患者的反彈率遠低于單一的節食減肥。
張敏表示,穴位埋線為肥胖人群提供了一種科學且相對舒適的選擇,但其本質仍然是“醫療干預+自我管理”的結合體。若想真正擺脫困擾,不能把“針”一埋了之,需要回歸飲食、運動與作息的根本。選擇埋線前,務必咨詢專業醫生評估體質,并在規范醫療機構操作。沒有一勞永逸的減肥捷徑,唯有將健康理念融入生活,才能讓瘦身成果持久“生根”。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張添怡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