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7月26日訊(記者張磊 尹雪)今天,在吉林西部(大安)清潔能源化工產業園區,國電投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投產,首批綠氨裝車啟運,發往產業鏈下游應用市場。該項目“綠氨規模、混合制氫規模、直流微網和固態儲氫”等四項全球之最,標志著中國在綠色氫基能源領域實現歷史性跨越,為世界能源轉型貢獻“中國動力”。
作為吉林省“氫動吉林”行動的啟動項目,同時也是國家清潔低碳氫能示范工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百大工程”。項目利用吉林西部豐富的風光資源發出的“綠電”,再通過電解水制氫裝置制取“綠氫”,再將其與空氣中的氮氣結合,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合成“綠氨”。制出的“綠氨”可廣泛應用于化工、交通及電力等領域。
該項目于2023年5月開工,新能源裝機800兆瓦(風電700兆瓦,光伏100兆瓦),年制綠氫3.2萬噸,綠氫制綠氨18萬噸。投產后,每年可減碳排放約65萬噸,節約標煤約23萬噸,相當于可抵消近50萬戶普通家庭一年生活用電產生的碳排放。
項目創新采用“綠氫消納綠電、綠氨消納綠氫、源網荷儲一體化”的全產業鏈設計思路,已取得1項發明專利和33項實用新型專利,并實現多項重大技術突破,其最顯著的亮點在于創造了四項全球之最——
全球最大規模的一次性投產綠色合成氨單體項目。建成一套18萬噸/年合成氨裝置,成功實現從電到氫再到氨的全產業鏈貫通,為新能源發電就地轉化提供了新的路徑。
全球最大規模的堿液與PEM混合電解水制氫。36000標方/小時的堿液制氫與9600標方/小時的PEM制氫設備實現了雙技術路線耦合,兼顧規模化與靈活性,構建組合優勢。
全球最大規模的直流微電網制氫。攻克直流離網制氫關鍵技術及裝備國產化難題,實現40兆瓦新能源發電直供制氫,探索風光離網制氫新模式。
全球最大規模的固態儲氫。建設48000標方固態儲氫裝置,驗證固態儲氫在可再生能源制氫領域的可行性,助力破解氫氣儲存難題。“我們應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氫—化’全流程柔性控制系統,通過智能化‘源荷互動’機制,解決了風光發電波動性與合成氨生產穩定性的匹配難題。在一體化調度、集群控制等方面完成工業化實踐,探索出工業生產新模式。”國家電投大安項目總指揮宋樹林說。
該項目致力于推動綠氨產品實現綠色高附加值,現已獲得歐盟低碳燃料標準符合性預認證報告,完全滿足綠色認證標準。與此同時,展現出強大的人才“磁吸效應”,不僅直接創造近400個就業崗位,更強力吸引了眾多能源領域專業人才從全國各地匯聚吉林,成為吉林“引鳳還巢”戰略的鮮活樣本,為打造東北振興人才高地注入了新鮮血液。
“風光制綠氫合成氨,這是我們的第一步規劃。未來企業還要規劃綠色甲醇、綠色航油等一系列的綠色氫基能源產業。”宋樹林說。大安項目的成功實施,為解決我國新能源富集地區消納難題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的新方案,為國家能源安全和實現“雙碳”目標貢獻核心力量。
白城是國家“松遼新能源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東北地區首個“千萬千瓦級新能源發電城市”。近年來,白城市全力做好“綠電+產業”優化組合文章,加快建設綠氫化工、智慧儲能、智慧算力、裝備制造等支撐性項目,因地制宜發展具有白城特色標識度的工業新質生產力。大安市位列全國新能源產業百強縣,正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白城市主要負責人表示,白城、大安市縣兩級將始終秉承“工業主導、項目為王、服務為本”理念,全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務實擔當負責任地為企業辦實事、解難題,讓各方面合作者在白城投資放心、創業安心、發展順心。在邁向“十五五”的新征程中,攜手努力、共同奮斗,爭取更大、更實在的成果!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