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玲瑤(右)與隊友相擁慶祝 新華社發
生活中的孔玲瑤
孔玲瑤(左)在田徑亞錦賽接力比賽中 新華社發
孔玲瑤在大學實驗室中
從實驗室的精密計算,到百米跑道的毫秒之爭,再到育人沃土的深耕不輟,孔玲瑤每一步踏實的奔跑,都詮釋著何為“再晚的開始也是最早的出發”。
——題記
從毫無訓練基礎的普通高校學生,到首次摘取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女子100米、200米金牌,孔玲瑤僅僅用了3年。隨后,她潛心訓練、打磨技術,被選拔至國家隊出征亞洲田徑錦標賽。孔玲瑤以超乎尋常的堅韌與自律,書寫了一段體育傳奇,詮釋了奮斗青春的無限可能。
緣起
從工科學子到跑道新星
孔玲瑤的起點與“體育特長生”毫無關聯。她成長于河南一個普通的教師家庭,“父母很尊重我,比起成績,他們更注重我的性格品質以及多元化發展。”孔玲瑤的童年浸潤在自由探索的色彩里:畫畫、舞蹈、鋼琴、書法、剪紙……多樣的嘗試鋪就了成長的底色,也悄然滋養了她內心的韌性與主見。
中學時代,唯一一次參加運動會選拔,她卻因起跑太慢被淘汰,錯過了與體育的第一次交集。可命運卻在她19歲那年悄然轉彎。2015年,孔玲瑤以優異成績考入吉林建筑大學。大一時,她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報名參加了學校運動會100米、200米比賽。這一跑,被體育部教師田豐敏銳地捕捉到潛力。校田徑隊4×100米接力正缺一棒,她被招入隊中,開始進行訓練,由此孔玲瑤與體育的相知相伴越來越深。她感嘆,“這個決定影響了我的一生,改變了我整個的人生軌跡。”
突破
汗水鑄就獎牌與榮耀
訓練場成了她的第二課堂。下午5點的校園,當同學們走向食堂,孔玲瑤換上運動服奔向跑道。最初的訓練在課后間隙進行,隨著成績提升,時間愈發珍貴,她只能在課表的夾縫中尋找訓練時機。孔玲瑤的訓練保持著嚴苛的節奏,上午進行速度訓練,下午進行力量與體能訓練,周而復始,僅周日休息。空曠的跑道見證了她的堅持與執著,衣服干了又濕,影子拉長又變短。
然而,通往卓越的道路并非坦途。大二時,進步的腳步驟然停滯,瓶頸期的煎熬如影隨形。來自技術、心理的諸多困擾,讓孔玲瑤陷入了迷茫。“放棄的念頭偶爾也會有,但每次我都會問自己:堅持這么多年,你的目標還沒達到,怎么能放棄?”她自認為從小性格中蘊含韌勁,雖然平時在表面上看不出來,但對認準的關鍵目標卻異常執著,并愿意為之付出極限努力。當成績進入瓶頸期,她和教練田豐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打碎原有技術動作,推倒重來。
重塑技術的過程如同在荊棘中開路,每一次肌肉記憶的顛覆都伴隨著痛苦與不確定。信任成為雙向的紐帶,“我很信任田老師的決策,因為我成績還不好的時候,他就相信我一定能到全國比賽的最高領獎臺上,當時我覺得全國領獎臺好遙遠,但是在第二年就實現了,我深受觸動,我們做到了。”
正是這種突破“舒適區”的決絕和打破常規的勇氣,推動著她一步一步往前進。2019年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一舉奪冠,此后兩年,孔玲瑤勢不可擋。她連續三次獲得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女子甲組100米和200米雙料冠軍,豪取三連冠,三次榮膺“全國優秀運動員”稱號。2023年2月,孔玲瑤首次參加職業比賽。同年的全國田徑大獎賽,她一舉摘得女子100米、200米雙冠,創造了吉林省近20年來女子短跑項目最佳戰績。2025年參加亞洲田徑錦標賽,以替補身份獲得女子4×100米接力冠軍。吉林省學生最高紀錄也5次被她改寫,國家級及以上比賽獲得的9金6銀4銅,是她交給青春最厚重的答卷。
不僅在體育賽場上拼搏,在學業中,孔玲瑤同樣展現出破釜沉舟的決心與堅韌不拔的毅力。心無旁騖備考后,她以專業第一的優異成績考取了碩士研究生,實現了又一個人生目標。因為文化課成績優異,她在國家隊訓練閑暇時間,成了隊內人人喜愛的“老師”,熱心地幫助有需要的小隊員輔導英語、數學作業。
征途
薪火相傳 再啟新程
今年5月,站在廣州世界田聯接力賽的檢錄區,孔玲瑤看著身邊那些曾在電視屏幕上出現過的面孔,緊張感席卷而來。當她們踏入賽場,中國觀眾的歡呼聲如浪潮般涌來,瞬間點燃了她的全部激情,這是混合接力項目國際大賽的首秀,更是她運動生涯的里程碑。5月31日,2025年亞洲田徑錦標賽現場,孔玲瑤以替補身份和隊友一同獲得女子4×100米接力冠軍。
孔玲瑤提到手機里珍藏著亞錦賽奪冠的榮耀瞬間,那張照片鮮少示人,卻是她錨定下一個目標的動力源泉——身披國旗站上世界大賽的領獎臺。回顧從“試一試”到亞洲冠軍的非凡旅程,孔玲瑤不斷改寫夢想的高度。“人總是不滿足的。進了國家隊,就想自己能不能再突破一下,有一天能夠真正身披國旗站在最高領獎臺。”
每當有人向她問起成功的奧義,她的回答堅定而清晰:“天賦可能只占了很小一部分原因,認準一件事,我會很堅持,只要開始去做就無所畏懼。”
燈光下,孔玲瑤的身影在跑道上拉長又縮短。“每一次起跑都是未知,不管遇到什么障礙,我都要朝著我的目標前進。”孔玲瑤一直在鼓勵著自己。從實驗室的精密計算,到百米跑道的毫秒之爭,再到育人沃土的深耕不輟,孔玲瑤每一步踏實的奔跑,都詮釋著何為“再晚的開始也是最早的出發”。
傳承
從奔跑者到領路人
2022年,孔玲瑤完成身份蛻變,帶著賽場的榮光,最終選擇了回歸母校——吉林建筑大學。談到回母校執教原因,她直言學校給予她的滋養無可替代。“與其說是我選擇了母校,不如說是母校接納了我。不管是作為學生,還是職業運動員,學校始終如一地支持和幫助我,我滿懷感激。”
身份轉變也帶來了全新的責任。“當運動員,專注自己專項就好;當老師,要關注學生身心健康,鼓勵他們多元發展。”她注重在體育課上夯實學生的基礎協調能力,“很多學生從小活動少,基礎動作能幫他們更好地參與運動。”對于那些自認“起步晚”或“不夠有天賦”的學生,她再三給予鼓勵:“再晚,今天開始也會比明天更早。如果有自己追求的目標,就勇敢去追。”
母校見證著她的蛻變,她也感受著母校的溫暖。在新修的跑道上,學生會主動為訓練隊讓出空間;社交媒體上“老師什么時候回來給我們上課呀”的留言讓她動容;學校領導的關懷慰問、后勤保障的細致支持讓她更深切體會到“搖籃”二字的溫度與責任。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張軍 樸松花 代申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