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撫松縣撫松鎮馬鹿村的蔬菜大棚,嫩綠的菠菜舒展著葉片,翠綠的黃瓜藤蔓順著支架攀爬,茼蒿與生菜在有機肥的滋養下茁壯成長。這座被譽為全縣“菜籃子”的村莊,正依托棚膜經濟,書寫著從保障蔬菜供應到帶動村民致富的鄉村振興新篇章。
馬鹿村的棚膜經濟發展可追溯至1971年,當時僅有5座大棚的小規模嘗試,開啟了村民探索蔬菜種植的歷程。歷經近60年的發展,如今的馬鹿村已擁有68座大棚,種植面積達58畝,加上100余畝的露地種植,每年蔬菜產量可達1萬余噸,占全縣蔬菜市場約40%的份額。
村民王元璞是馬鹿村棚膜經濟發展的見證者和受益者。從22歲開始從事蔬菜大棚種植,如今56歲的他已有30多年的種植經驗。“2024年末種植第一茬蔬菜,在2025年3月之前就全部賣完,第二茬蔬菜近期即將上市,包括菠菜、黃瓜、茼蒿、棠菜等。”王元璞介紹說,他共有5畝大棚和3畝露地,每畝地平均產出約兩萬斤蔬菜,一年總產量超過10萬斤。
馬鹿村的蔬菜在市場上備受青睞,供不應求,這與其堅持的有機種植方式密不可分。在這片土地上,沒有復雜的“高科技”種植手段,村民秉持質樸的理念,不施化肥、不打農藥,堅持使用雞糞等有機肥。
“使用雞糞有機肥,不僅對人體無害,還有利于健康,種出來的蔬菜口感好,產量也高。”王元璞說道。這種種植方式造就了馬鹿村蔬菜高品質、口感鮮、營養豐富的特點,使其在全縣各大超市深受喜愛。
村黨支部書記劉鵬表示,大棚蔬菜種植一直是村民增收的支柱產業。近年來,馬鹿村依托政府的優惠政策,帶領農民致富增收。如今,產量高、收益好,農民在家門口就能有活干、有錢掙,生活越來越富裕,大家的干勁也更足了。
從最初的探索到如今的規模效應,馬鹿村的棚膜經濟發展離不開黨建引領。村班子積極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徑,立足市場需求,發展適銷對路的精細蔬菜,不僅填補了淡季市場的蔬菜缺口,也為村民開辟了增收渠道。
對于棚膜經濟的未來,馬鹿村有著清晰的規劃。下一步,在擴大規模、完善配套設施建設的同時,根據蔬菜市場需求及供應情況,調整蔬菜種植方向,力求將“棚膜經濟”效益最大化,進一步促進農民致富。
從保障“菜籃子”到充實“錢袋子”,馬鹿村的棚膜經濟發展之路,不僅是一個村莊產業振興的縮影,更是鄉村振興戰略在基層落地生根的生動實踐。這座充滿活力的村莊,正以棚膜為媒,書寫著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答卷。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郭小宇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