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圣泉農業,新農人參觀智慧種植。
新農人參觀國家精準農業研究示范基地。
6月8日至15日,91名新農人在長春市農民職業教育中心的組織下,踏上京城研學之旅,通過兩場專題講座、12次現場教學的沉浸式學習,探尋農業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創新密碼,其成功經驗或可借鑒。
啟示一
數字賦能鄉村振興
智慧驅動科技興農
“數字技術不是鄉村振興的‘選修課’,而是‘必修課’!”在《數字農業建設助力鄉村振興》專題講座現場,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分析處副研究員吳天龍的話擲地有聲。他以廣西水果數字化產銷打破地域壁壘、“數字吉林——數字鄉村”項目賦能基層治理為例,生動闡釋數字技術如何激活農業發展新動能。當提及新鄉市“黨建+大數據+全科網格”治理模式時,臺下的新農人們紛紛舉起手機拍照記錄,并在筆記本上奮筆疾書,生怕漏下任何關鍵信息。
國家精準農業研究示范基地則處處展現農業的“科技范兒”。北斗導航無人拖拉機在田間自動作業,植保無人機穿梭在綠意間,大田物聯網系統實時更新土壤墑情數據。“原來種地還能這么智能!”新農人劉作友滿臉驚嘆,眼中閃爍著對未來農業的無限向往。
在信息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數字技術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新的動力。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各種無人農機靈活穿梭于田埂上,田間監測系統、綜合農情監測站、智能灌溉系統……一個個“田間衛士”各司其職,精準監測田里一舉一動。這些設備通過傳感器、物聯網等技術,結合人工智能算法、農業生產決策模型,開展苗情長勢AI診斷、病蟲害AI識別等,從田間到云端,生動詮釋著科技賦能傳統農業的無限可能。
啟示二
持續擦亮“金字招牌”
三產融合做大做強
在賈尚農莊,“北京梨王”的傳奇令人心潮澎湃。從1.5萬畝標準化梨園,到秋梨膏、雪梨酥的現代化生產線,再到年接待60萬人次的四季農旅項目,三產融合的完整鏈條清晰可見。新農人們站在“梨王文化館”里,仔細端詳精美的產品包裝,新農人呂劍楠說:“咱們長春的農產品,缺的就是這樣的品牌打造!”
行程中,新農人們還來到了武清天民田園。這里占地面積2075畝,建有5000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溫室。“小鵲登枝”水果番茄連續兩年獲“京津鮮食番茄擂臺賽”一等獎,還有一年多產的甜瓜,口感一流。負責人介紹,園區不僅推動產村融合,更注重科技引領和品牌打造,還通過多種信息化終端與客戶互動,年接待游客可達10萬人。園區的成功密碼讓長春的新農人們看到了休閑農業與品牌營銷結合的魅力,紛紛討論如何將此模式引入長春,挖掘本地特色農產品的潛力。
農業品牌建設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培育和發展農業品牌有利于提高農業全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引導優質資源聚集,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促進農民增收、增強農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各地在發揮獨特資源優勢,做好“土特產”文章的同時,加強農業品牌建設,不斷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著力促進三產融合,構建起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業態。
啟示三
探索生態循環農業
引領農業綠色發展
踏入分享收獲農場(石嫣農場),有機農業與社區共建的獨特魅力撲面而來。1600個家庭的預付訂單墻前,新農人們駐足驚嘆;麥麩洗碗、瓢蟲防治害蟲的生態循環場景,引得大家嘖嘖稱奇。田間,北大師生專注采集農耕數據,不遠處食農教育課堂里孩子們的歡笑聲此起彼伏,一幅產學研融合的生動畫卷徐徐展開。
在李官莊農場,連片農田間高聳的風力發電機令人矚目,這里正打造 “零碳小鎮”,在農業生產環節降碳減排。光伏板下,食用菌種植戶利用其遮陽優勢培育羊肚菌,培養基來自鎮內奶牛場,實現資源循環利用。這一綠色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模式,讓新農人們對農業與新能源結合有了新認識,結合長春的地理與資源條件,探討如何在本地推廣綠色農業發展路徑。
隨著綠色理念深入人心,各地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探索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通過探索“種養一體化”發展之路,讓“畜禽養殖—糞肥還田—農業種植”形成閉環鏈,為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增加新亮點、賦予新內容、闖出新路徑、擦亮新底色,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贏。
研學結束,返程大巴上,由22名黨員組成的臨時黨小組組織起熱烈的心得交流會。“這次研學太值了!回去就結合長春黑土地優勢,把學到的經驗落地,探索咱東北特色的鄉村振興路!”“真是不虛此行,尤其在農產品品牌建設方面受益匪淺,回去后我準備大干一場”……
長春市農民職業教育中心張林武老師表示,作為全國首批高素質農民培育學用貫通綜合試點城市,長春將持續深化人才培育模式,通過更多域外交流、實踐鍛煉和創業孵化,推動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高鐵駛離北京,窗外的風景飛速后退,車內新農人們仍在熱烈討論。這場研學之旅,不僅是一次知識的充實,更是一場思想的革新,為長春農業現代化轉型播撒下希望的種子,在鄉村振興的廣闊天地里,終將綻放出絢爛之花。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高劍維 本報記者 王偉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