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長春市九臺區卡倫湖畔的吉林省田野泉釀造有限公司廠區,上萬口覆蓋著白布的醬缸整齊列陣,守護著傳承300年的滿族制醬秘方。當記者掀開其中一口醬缸的白布,紅褐色的醬體在陽光下泛著油潤光澤,復合型醬香直沖鼻腔——這是微生物在300個晝夜中創造的味覺奇跡。
車間里,工人們正將經過四層塔選的東北非轉基因大豆傾入蒸煮鍋,乳白色的蒸汽混合著豆香彌漫整個車間。在田野泉,這套遵循自然的釀造工藝已延續二十余年:每年四月初八燕歸時投料,待寒冬來臨前封缸,經歷整整300天的日曬夜露后發酵成熟才灌裝。
在代表性傳承人劉國彥看來,守護非遺不等于固守傳統。在發酵區隔壁的智能化車間,全自動灌裝線正以每小時63000袋的速度封裝醬料,機械臂將成品整齊碼垛。“這是我們的專利自動攪醬機。”她輕觸控制屏,展示著融合現代生物技術的菌種擴培工藝,“既保留人工打耙的力道節奏,又實現醬料人員零接觸。”這道技術攻關讓企業通過ISO22000食品安全認證,更成就“零添加防腐劑”的行業典范。
實驗室里,技術人員通過理化實驗分析醬體氨基酸含量。墻上掛著的發明專利證書顯示,企業通過與吉林農業大學合作開發的“基于納豆芽胞桿菌誘變株為優勢菌系的大豆醬及制作方法”,成功縮短發酵周期,同時提升酯香物質含量。這項突破讓大豆醬在保留傳統風味基礎上,呈現出更紅潤的色澤和柔和的后味。
當萬口醬缸同時沐浴夏日陽光時,電商倉庫里的打單機正飛速吞吐訂單。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線上賣出820萬袋,最遠的訂單來自新疆喀什的牧區帳篷。”而在線下,貼著“田野泉”標識的貨車正駛向大連港——那里有即將發往日韓的集裝箱,還有漂洋過海銷往美國和加拿大的“鄉愁包裹”。
從最初單一的大豆醬,到如今開發出香辣醬、醬缸黃瓜等20余種產品,田野泉的蛻變印證著傳統產業的升級之路。在新建的觀光走廊,游客不僅能觀摩萬缸齊曬的震撼場景,還能在體驗區親手制作醬塊。這種“非遺+工業旅游”的模式,正讓300年的醬香穿越時空,飄向更遠的遠方。
夕陽掠過卡倫湖面,為上萬口醬缸鍍上金邊。在機械臂與木耙共舞的廠房里,在實驗室儀器與傳統醬缸的對話間,非遺技藝與現代科技完成了一場歷時300天的發酵。當“老字號”在智能化生產線上獲得新生,當東北農家醬通過跨境電商走進紐約餐桌,這場始于醬缸的味覺征途,正為傳統食品工業寫下希望的注腳。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任勝章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