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鐘醫保服務圈”建設,去年以來在全省悄然鋪開,致力于讓參保群眾步行一刻鐘,甚至足不出戶即可享受醫保服務。
如今,歷經一年的精耕細作,這張覆蓋全省的便民服務網織得是否緊密?“圈”里又發生了哪些暖心故事?帶著期許,記者在社區院落、田間地頭、高校院所間,觸摸吉林醫保改革躍動的民生溫度。
鏡頭一:住宅里的“醫保課堂”
一縷陽光透過窗欞灑進長春市天富北苑小區張大爺家的客廳,茶幾上擺著一沓醫保宣傳冊。
社區工作人員半蹲在沙發旁,手指在手機屏幕上滑動,耐心地為張大爺講解。“您看,點這里就能辦理異地就醫備案,并可以查詢到備案辦理進度。”72歲的張大爺扶著老花鏡,一邊點頭一邊感慨:“我這腿腳不利索,原以為要折騰到區里,沒想到你們上門教得這么細致!”
張大爺退休后患上了心腦血管疾病,今年開始決定冬天去海南“貓冬”,家人又遠在外地,辦理異地就醫備案成了難題。社區工作人員得知情況后,便主動帶著政策文件和操作指南上門。工作人員手把手教老人完成備案,臨走前還留下12393服務熱線電話號。
“現在政策像長了腳,直接跑到咱老百姓家里來!”張大爺開心地說著。
鏡頭二:解憂窗口在身邊
“醫保繳費月底截止,我兒子還在外地,自己又不太會用智能手機,這可咋辦?”在長春市東梅社區服務大廳里,67歲的姜阿姨攥著手機,額角沁出汗珠。
原來,她在微信群看到繳費提醒后心急如焚,一路小跑趕來求助。窗口工作人員見狀,立即搬來椅子,倒上一杯溫水,“阿姨您別著急,我們來指導您繳費!”
工作人員熟練地指導姜阿姨“掃一掃”繳費二維碼,逐一幫助核對個人信息。不一會,繳費成功的提示顯示在手機上,姜阿姨長舒一口氣,拉著工作人員的手連聲道謝,“這‘幫辦代辦’真是救急啊!”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像姜阿姨這樣的老人,每月要接待數十位。
鏡頭三:鄉間的“流動服務站”
醫保“零距離”的服務不止在城市,還活躍在田間地頭。
今年春耕時節,白山市六道江鎮老營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多在田間搶抓農時,村里留守的多是腿腳不便的高齡老人。面對這些不熟悉醫保政策甚至對陌生人抱有警惕的老人,一支身著藍馬甲的醫保服務小分隊逐戶叩門走訪。
“大娘,參加醫保就是給自己‘存錢’呢!頭疼腦熱去醫院看病能省下不少。”服務小分隊隊員半蹲在炕沿邊,將政策文件上的專業術語轉化成簡明易懂的“大白話”,時而提高音量反復解釋,時而用手機播放參保案例短視頻。
自2025年醫保參保季開啟以來,我省已組建千余支醫保服務小分隊,他們的足跡遍布田間地頭、社區鄉村,講政策、送服務、辦參保,真正把醫保窗口延伸到了家里。
鏡頭四:“媽媽式”服務更貼心
在吉林大學前衛校區,大三學生陳昊然用手機掃碼完成醫保繳費后,對著校內的醫保服務點開啟了打卡自拍模式。
“作為大學生,我們認為自己還年輕,用不到醫保。但在學校服務點老師講解下,我們了解了醫保的重要性,并學會了用手機繳費,也知道有醫療費用發生時,可以用刷醫保卡直接享受報銷待遇。”陳昊然告訴記者,好多外地同學都對吉林省的醫保服務贊不絕口,對于不熟悉醫保的大學生而言,吉林醫保服務就像開啟了“媽媽模式”。
據吉林大學醫保服務點負責人介紹,2024年,我省醫保部門聯合吉林大學在校內設立醫保服務點,提供參保登記、待遇服務、異地備案等20項高頻醫保業務,全校1.7萬余名教職員工足不出校即可享受醫保服務。
近年來,我省醫保服務與群眾的距離越拉越近,吉林醫保服務的每一次改革與創新,都成為“民之所盼 政之所向”的生動注腳。
省醫保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未來,我省將繼續深化“醫保+X”的服務模式,推動服務下沉與數字賦能融合,讓家門口的“醫保驛站”不僅成為政策宣傳的窗口,更成為守護群眾健康的溫暖港灣。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何澤溟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