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向新主題打卡點。
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揭牌。
新民大街上的歷史建筑都格外有特點。劉佳 攝
偽滿綜合法衙舊址(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六四醫院南湖院區)。 劉佳 攝
“新民1445”雕塑。
寫在前面:
當歷史的磚瓦碰撞現代的霓虹,當百年街巷邂逅鮮活的人潮,7月5日、6日,盛大開街的長春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完成了從歲月標本到城市會客街區的驚艷蛻變。
這條承載著春城記憶的老街,不再只是凝固的歷史印記,而是以“古今交融”的鮮活姿態,為城市文旅發展提供了創新樣本。
開街現場,人潮如織的熱鬧景象正是新民大街煥新魅力的最佳注腳。復古公交站亭下游客駐足拍照,街邊花海與特色路燈相映成趣,身著華服的“歷史人物”穿梭在人群中,讓整條街道化作沉浸式的時空劇場。先鋒表演與年代巡游秀的懷舊風情交織,現代藝術裝置與百年建筑彼此呼應,這種奇妙的反差感,正是新民大街最動人的吸引力——歷史不再是塵封的檔案,而是觸手可及的生活場景。
此次改造突破了傳統歷史街區“修舊如舊”的單一模式,創造性地將市政設施升級與文化體驗重塑相結合。地下管線的智慧遷改,讓街道既有“面子”更有“里子”;4.5公頃口袋公園與13個院落的拆圍透綠,讓城市空間真正回歸市民。29家特色品牌的入駐,尤其是13家東北首店的落地,更展現出老街擁抱新消費、新潮流的開放姿態。
從開街首日“新民 1445”雕塑和博物館揭幕的莊重儀式,到持續兩日的沉浸式巡游,再到未來兩個月不間斷的夜跑、音樂會、作家見面會等活動,新民大街構建起全時段、多維度的文旅體驗矩陣。這種“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創新模式,不僅激活了街區的商業潛力,更推動長春文旅從“景點打卡”向“全域沉浸”轉型。
當歷史底蘊化作可觸摸、可參與、可消費的文化產品,新民大街正用實踐證明:城市更新的終極價值,在于讓歷史真正融入當代人的生活,讓老街煥發永不褪色的生命力。這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不僅為長春文旅注入新動能,更為全國歷史街區的活化利用提供了具有借鑒意義的“春城方案”。
7月5日,陽光灑在長春新民大街上,這條承載著城市記憶的百年老街,在歷經百余天的精雕細琢后,以全新的姿態驚艷亮相。
北起解放大路,南至新民廣場,全長1445米,新民大街猶如一條時光紐帶,串聯起長春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匠心雕琢,老街展新顏
走進新民大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拓寬且古樸的人行步道,青色與銹色相間的石板路,透著歲月的痕跡,卻又在嶄新的鋪設下煥發出別樣生機。每一塊磚石都被精心安置,走在上面,仿佛能聽到歷史與現代交織的腳步聲。
沿線13個院落的變化令人眼前一亮。曾經高聳的圍墻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疏朗的綠籬和通透的景觀。通過拆圍透綠、空間退讓等舉措,4.5公頃的綠地豁然開朗,13個口袋公園如珍珠般鑲嵌其中。這些口袋公園各具特色,根據院落的高低落差、樹木姿態和建筑風格量身打造。園內綠植錯落有致,鳳仙、孔雀草、香彩雀等新品種花卉競相綻放,為街區增添了靈動的色彩。休閑座椅、木棧道等設施一應俱全,其中部分座椅還貼心地配備了手機充電功能,讓市民和游客在享受自然與歷史的同時,感受到現代科技帶來的便捷。
在市政設施提升方面,建設者們可謂下足了功夫。地下通信、給水、燃氣、熱力管線紛紛遷改至路外。交通、路燈、公安監控等設施實現多桿合一,簡潔美觀的同時,大大提高了設施的綜合利用效率。全線所有井蓋都設置了編號,擁有了獨一無二的“身份證”,方便精準維修。異形收水口優化了收水工藝,即便是在雨天,行人與車輛也能暢行無阻。嶄新的公交站亭成為了“網紅打卡點”,棕褐色廊架搭配復古的裝飾窗,典雅別致,一字排開的長椅為等候公交車的乘客提供了舒適的休息空間。
建筑提升讓新民大街的風貌得到了進一步升華。長春日報社舊址華麗轉身為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這座街區的“文化心臟”向世人展示長春的歷史脈絡。以《新民更新》《長春故事》《長春時間》《城市之光——先生北上》《長春非遺》等五大展覽構建城市記憶圖譜,從不同維度串聯起長春的歷史。
打造沉浸式文化消費場景,吳彥祖咖啡、言幾又書店、三旬糖水等特色品牌紛紛入駐,讓文化體驗與消費需求完美融合。沿街的銀貿大廈、中泰海洋館、吉林電視塔等非文物建筑也進行了外立面修繕和景觀提升,與周邊的歷史建筑相得益彰,共同勾勒出新民大街獨特的天際線。
創新引領,文化活起來
此次新民大街的改造提升,處處彰顯著創新的理念。在空間布局上,形成了“一核一軸多節點”的全新格局。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作為歷史街區的文化展示核心和第一目的地,它將通過豐富的展陳和現代化的展示手段,讓游客深入了解長春的歷史文化。新民大街作為歷史文化軸,線性串聯整個街區,人們在行走間,便能感受歷史與現代的交融。“多節點”則是沿線的13處院落,通過適度開放、增加文化展示和布局特色主題業態,成為可進入、可觸摸、可感知、可體驗的街區空間,讓歷史不再遙遠,觸手可及。
在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新民大街也探索出了新的路徑。“戴上AR眼鏡可以看到地質宮,好像就在里面游覽。”游客李俊赫表示。街區引入了數字化導視系統,支持AR交互和360度實景漫游,游客只需通過手機,就能深入了解每一處歷史建筑的背后故事,仿佛穿越時空,與歷史對話。7月5日開通的雙層觀光巴士,配備智能講解系統,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全面的游覽體驗。
開街盛事,城市添活力
開街當日,新民大街成為了歡樂的海洋。
“新民 1445”雕塑正式揭幕,其獨特的造型寓意著新民大街1445米的長度,更象征著這條街道在歷史長河中的重要地位。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前,人們排著整齊的隊伍,滿懷期待地等待入館,去探尋長春的歷史脈絡。館內,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一幅幅生動的圖片、一段段詳實的史料,仿佛將長春的歷史畫卷在人們眼前徐徐展開。街區內,國際化的街頭表演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
新民大街的開街,不僅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休閑娛樂好去處,更對長春這座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歷史價值來看,它承載著長春百年來的歷史記憶,通過改造和開街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長春的歷史文化,傳承和弘揚城市精神。從文化價值而言,它將歷史建筑的保護與活化利用相結合,讓歷史文化“活”了起來,成為城市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典范。從旅游價值來講,它進一步完善了長春市的旅游產品體系,提升了城市的旅游吸引力,成為展示長春城市魅力的新名片。同時,新民大街與周邊的紅旗街、桂林路商圈聯動,商業促銷、明星見面、作家簽售、網紅探街、音樂演出等活動此起彼伏,延伸了文化輻射力,使這里成為了消費新熱點,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夜幕降臨,新民大街上華燈初上。100套定制華燈以新民大街偽滿民生部舊址頂端造型為靈感,燈桿融入紅山玉龍文化元素,柔和的燈光灑在街道上,為老街增添了一份浪漫與神秘的氛圍。中央景觀帶的仿生LED鳥巢燈,白天是藝術裝置,夜晚則營造出零眩光的溫馨氛圍。文化保護院落通過替換光源實現“最小干預”,在燈光的映照下,歷史建筑的輪廓更加清晰,仿佛在訴說著往昔的故事。此時的新民大街,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長春的夜空。
新民大街的華麗轉身,是長春城市更新與文化傳承的生動實踐。它以創新為筆,以文化為墨,在歷史的畫卷上書寫著新的篇章。未來,這條百年老街將繼續承載著長春的歷史與文化,向著更加美好的明天大步前行,成為人們心中永恒的城市記憶和向往的文旅勝地。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策劃:孟凡明
組稿:王秋月 孫紅麗 劉霄宇 張和力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