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吉林西部地區,沿途會看到一臺臺風機、一片片光伏電板……廣袤的土地上,綠能涌動,“風”“光”無限。
綠色發展是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用好本地資源稟賦至關重要。錨定“風”“光”“氫”新賽道,我省乘勢而上,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
“新增風光裝機超過600萬千瓦,是正常消納能力的10倍,新能源產業投資突破1100億元。氫基綠能產業園配套新能源80%實現自發自用,開啟全國首創新能源直供模式。”今年兩會,一組來自政府工作報告的數據,引發代表委員們對新能源產業的熱議。
“綠電消納,決定著風光發電是遭遇瓶頸,還是贏得機遇。”唐大為代表認為,要保證我省新能源產業持續發展,離不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綠電+消納”模式創新,加快綠能產業園區建設,增量配電網從“建網”向“強網”演化,正是符合需求的戰略舉措。他介紹,國網白城供電公司正在推進相關建設,創新研發分布式光伏大數據系統,有效解決分布式光伏電站數據管理和控制難題。
加緊建設新能源基地、輸電網絡的同時,我省構建一體化新能源全產業鏈的步伐也正在加快,吸引創新和制造能力較強的企業“跨界”進入該領域。
“期望政府通過‘首發經濟’模式,幫助企業將有價值的新能源裝備創新產品推向市場。”張凌代表來自凌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該企業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盾構機刀具等領域已實現行業領先。近年來,該企業自主研發軌道交通主軸承與風電主軸承,性能指標超越國際同類產品,具備較強市場競爭力。
張凌表示,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聚焦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著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為企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凌遠科技已在吉林市和新疆木壘縣打造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基地,支撐創新成果產業化落地。2025年企業將繼續優化資源配置、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協同,進一步助推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
“風光”正盛,“氫風”徐來。近年來,在風電、光伏產業基礎上,我省又謀篇布局氫能領域,為新能源產業持續發展開拓更廣闊的前景。
2024年,我省推動綠氫產業項目投產達效形成集群優勢,開工建設東方電氣氫燃料電池等5個以上裝備制造項目,吉電股份大安一期、上海電氣綠色甲醇等項目如期竣工投產。
“風、光、氫一體化發展,能夠有效增強我省新能源發展動力。”王玉學委員認為,我省應加快建設增量配電網和氫基綠能產業園區,吸引用電大戶企業落戶;適度超前布局基礎設施,推進“吉電南送”“吉電入京”“吉氫入海”等項目,以此解決新能源消納與外送兩大關鍵問題。
“我省已有‘氫動吉林’布局,但支持力度仍有提升空間。在氫能發展上,要進一步匯集政策、人才、科技、金融等要素,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研發模式、靈活的管理運營模式。”王振新委員還建議,我省可攜手行業龍頭企業與科研機構,出臺氫能“制、儲、運、用”相關標準,加快建設氫能檢測中心等機構,促進氫能技術轉化和市場應用。
2024年,長客自主研發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試運行,一汽解放發布國內首款重型商用車缸內直噴氫氣發動機……氫能交通應用成果在我省頻頻發布,引起了代表委員關注。
“我省汽車產業迫切需要氫能轉型!”張強代表說,傳統汽車產業面臨能源挑戰,而氫能汽車零排放、能量密度高。推動汽車向氫能轉型,不僅能讓我省汽車產業在新能源時代保持競爭力,還能帶動氫能產業上下游協同發展。他建議,我省可打造由政府主導、車企和高校共同參與的示范園區,深入探索新型高效的甲醇和氫制取技術。同時,應設立氫能及相關領域研發專項資金,通過稅收優惠、補貼等政策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加速氫能科技成果的研發與轉化。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華泰來 鄭玉鑫
初審:梁拓元
復審:胡健華
終審:張宇